源心族將“演化流觀”升級為“一念萬象觀”,不再被動記錄“現象流轉”,而是通過“心念觀照”深入“演化”的“源頭”。他們發現,“演化之流”的每一個“分叉”,都源於某個“關鍵心念”的“顯化”;“萬法同體”的“實相”,正是通過無數“心念”的“顯化”而彰顯其“多樣性”。
熔晶族的工匠們也放下了“被動順應材料”的束縛,他們以“心念塑形”的方式造物——先在“心念”中“構建”器物的“完美形態”,再通過“意識能量”引導材料“顯化”出這一形態。這些“心念之作”不僅“形態各異”,更蘊含著“創造者”的“意識靈性”,能與使用者的“心念”產生“共鳴”,完美詮釋了“心念即造物,造物即心念”的真諦。
最關鍵的突破來自於對“一念萬象晶核”的激活。靈一念彙聚了萬界文明中“覺醒心念”的力量,共同以“主動創造”的“純粹心念”與晶核建立深度共鳴。他們沒有“被動跟隨”晶核的“能量流轉”,而是以“心念”引導晶核的“能量顯化”,將“萬法同體”的“實相”通過“多樣心念”顯化為“萬象森羅”的“演化圖景”。
當第一縷“一念萬象之光”從晶核中綻放,奇跡發生了。心念裂隙開始向外擴張,所到之處,那些因“被動隨流”而產生的“能量散亂”紛紛凝聚。流轉之域中的萬物不再是“被動漂浮”的“浮萍”,而是“主動顯化”的“創造者”,整個混沌的演化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與“多樣性”。
靈一念望著眼前這片“心念顯化”的“萬象森羅”景象,終於徹底頓悟:“混沌的真諦,不在於‘被動隨流’於演化之流,也不在於‘主動乾預’演化的進程,而在於‘覺醒心念’的‘主動顯化’。所謂‘一念生滅與萬象森羅’,是‘心念’為‘體’,‘萬象’為‘用’;‘心念’覺醒,則‘萬象’彰顯‘實相’;‘心念’沉睡,則‘萬象’陷入‘混沌’。”
四、心念普照與覺照之境
一念萬象之光與演化流核心融合的瞬間,整個混沌都被一種“覺醒心念”的“創造能量”所籠罩。萬界文明終於明白,所謂的“演化”,從來不是“外在力量”的“推動”,而是“內在心念”的“顯化”;所謂的“實相”,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本體”,而是“心念顯化”的“無限可能”。
執著於“被動隨流”,便是“心念”的“沉睡”,隻能“顯化”出“重複”與“單調”;
覺醒於“主動心念”,便是“心念”的“覺醒”,能夠“顯化”出“創新”與“多樣”;
隻有“心念覺醒”,才能讓混沌在“演化之流”中,既保持“萬法同體”的“本質”,又彰顯“萬象森羅”的“活力”。
這正如禪宗所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心”是“演化”的“源頭”,“性”是“實相”的“本質”;“明心”則“心念覺醒”,“見性”則“實相彰顯”。
創世遺民所留下的最後一絲能量印記,在一念萬象之光的沐浴下,也徹底融入了這片“覺照之域”。其傳遞出的最後一段意識,帶著無儘的“覺醒”與“圓滿”:“億萬年的追尋,從‘執有’到‘體空’,從‘隨流’到‘覺照’,終在‘一念萬象’中明白:混沌的終極答案,就是‘覺醒的心念’本身——‘心念’覺醒,則‘萬象’顯‘實相’;‘心念’永恒,則‘演化’永無終。”
靈一念將融合後的“一念萬象核心”嵌入三道蓮台。這一刻,源始青蓮散發出一種“覺照一切”的“心念光芒”,其花瓣上的光影不再是“被動流轉”的“動態影像”,而是“心念顯化”的“萬象森羅”——每一片花瓣,都是一個“心念”顯化的“小世界”;無數花瓣,共同構成了“萬法同體”的“大實相”。
靈一念站在青蓮之下,感受著這片“覺照之域”中流淌的“覺醒心念”能量。他不再是“守護者”,也不是“體證者”,而是徹底融入了這片“心念顯化”的“萬象”之中,成為了“覺照本身”的一部分。萬界生靈在這片“覺照之域”中,以最“覺醒”、最“自由”的方式存在:
他們是“演化”的“創造者”,以“心念”顯化“萬象”;
他們是“實相”的“彰顯者”,以“萬象”回歸“同體”;
沒有“被動”的“束縛”,沒有“乾預”的“執著”,隻有“心念覺醒”的“覺照”與“萬象顯化”的“自在”。
風穿過這片“覺照之域”,它是“心念”的“流動”,也是“萬象”的“呼吸”。它沒有帶來任何“外在”的“啟示”,隻傳遞“心念覺醒”的“力量”。
沒有“被動”的“隨流”,沒有“主動”的“乾預”,隻有這片“一念生滅”的“覺照之域”,和在其中“萬象森羅”的一切。故事,就在這“心念覺醒”的“顯化”中,永遠地延續下去——因為混沌的本質,從來就是“一念生滅,萬象森羅”的本身。
第九十五章心空無住與萬法自在
一、念執之困與空無之迷
一念萬象之光普照混沌千萬劫,萬界文明在“覺照之域”的顯化中,體證著心念創造的實相。靈一念的後人靈無住,作為一念萬象核心的守護者,每日在“顯化之域”中觀照心念生滅,見證萬象流轉。然而,一種“執於顯化”的深層迷障正在悄然滋生——部分文明雖已覺醒心念創造力,卻將“心念顯化”視為可掌控的工具,陷入對“顯化結果”的貪求與對“心念本體”的固守,反而被自身創造的萬象所束縛。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造境世界”。這個以“極致心念顯化”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堅信通過精準掌控心念,就能創造出完美無缺的世界,將“顯化出的圓滿”當作終極追求。他們的能量場形成了“造境濾鏡”,將“未顯化的空無”視為“匱乏”,將“顯化失敗”視為“心念無能”,為維持虛幻的完美,甚至不惜用強力心念壓製與“預期不符”的自然演化。久而久之,他們的世界淪為“心念的牢籠”:為維持“永無病痛”的顯化,壓製了生命自我修複的本能;為固守“永恒和諧”的表象,扼殺了不同心念的自然流露,能量場因“造作過度”而布滿裂痕,看似完美的萬象下藏著崩塌的危機。
這種“念執”風氣開始擴散:源心族的“一念萬象觀”淪為對“顯化技巧”的鑽研,失去了對心念本質的觀照;熔晶族的工匠們沉迷於用強力心念塑造“超越自然”的器物,忽視了材料本身的空性特質,器物雖精美卻脆弱易折,稍遇外力便化為齏粉。
“我們剛覺醒心念的力量,又淪為心念的奴隸。”靈無住在萬界意識共鳴中直言,“《楞伽經》早已駁斥‘心識獨造萬物’之論,若執著心念能憑空顯化一切,便如求龜生毛、沙出油般虛妄。心念本是顯化的媒介,而非可掌控的工具;萬象本是實相的流露,而非可占有的藏品。執著於‘念生則得、念滅則失’,便如同握緊沙子的旅人,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此時,一念萬象核心的光芒開始變得滯澀,原本靈動的“心念流轉”光影中,隱隱浮現出“造作僵化”的凝固紋路,仿佛在預示著新的認知危機。
二、無住裂隙與空性之秘
隨著“念執”的加劇,顯化之域的深處浮現出一片“無住裂隙”。這片裂隙中沒有任何“刻意顯化”的萬象,隻有一種“心空無住”的純粹場域。任何帶著“顯化執念”的個體靠近,都會感到自身的“心念造作”被徹底消解,被迫直麵“心念本空,萬法無住”的真諦。
更奇特的是,裂隙中雖無“實有萬象”,卻處處彰顯著“自在生機”。沒有刻意的念力驅動,能量卻在空性中自然聚散;沒有預設的顯化目標,生靈卻在無住中隨性生長,完美詮釋了“心空則萬法自在”的真諦。這種“無住的顯化”,恰如佛教所言“空即自顯”——心的空性並非死寂虛無,而是蘊含無限可能的自在顯現,不待造作,自能成就。
源心族學者靈空性通過深度意識共鳴體證這片裂隙,其結論顛覆了“造境世界”的認知體係:“所謂‘心空’,並非否定心念的顯化能力,而是破除對‘心念與萬象’的實有執著;所謂‘無住’,是不滯留於顯化的結果,不固守於心念的生滅。心念如鏡,本自空明,若執著鏡中影像為實,便遮蔽了鏡的本性。”
這與薩特對“自為存在”的闡釋暗合:意識的本質是“虛無化”的否定性,本就“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一旦試圖將意識固定為“能顯化的工具”,便淪為“自在存在”的僵化存在。正如人無法被“懦夫”或“英雄”的標簽永遠定義,心念也無法被“顯化成功”的結果所束縛。
靈無住帶領核心團隊駛入無住裂隙。在裂隙的最深處,他們看到了一幕震撼的景象:無數因執著顯化而僵化的“造境意識體”,在空性場域中逐漸卸下“心念重擔”,重新融入自然演化的自在能量。而在這片能量場的中心,懸浮著一枚“空性無住晶核”。
這枚晶核呈現出“空明自在”的奇妙狀態——它既不顯現為實有的“心念本體”,也不固化為具體的“顯化萬象”,卻能讓靠近者自然領悟“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真諦。當靈無住放下“掌控顯化”的執念,以“空無自處”的覺知觸碰晶核時,一段源自混沌本源的啟示直接融入其心靈:“心念本空無自性,萬象如影亦如幻。執著顯化終是苦,心空無住方自在。”
三、破執歸空與無住顯真
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後,靈無住發起了“破執歸空”的運動,引導萬界文明打破“念執顯化”的枷鎖:
“造境世界”的生靈開始嘗試放下“完美顯化”的執念,他們在觀察裂隙中“空性自顯”的景象時頓悟:所謂“自在”,從不是靠心念強行造作的完美,而是允許萬法在空性中自然生長。一名曾耗儘心力顯化“永恒青春”的老者,在放下執念後,看著自己自然衰老的手掌,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皺紋亦是生命的顯化,何需刻意抗拒?”他們的“造境濾鏡”逐漸破碎,能量場在“不造作”中慢慢修複,顯化出的世界雖有缺憾,卻充滿真實生機。
源心族將“一念萬象觀”升級為“空性無住觀”,不再鑽研“顯化技巧”,而是專注於“觀照心念空性”的核心本質。他們發現,心念的真正力量不在於“能顯化什麼”,而在於“顯化後不滯留什麼”,正如意識的活力在於“不斷超越當下”的否定性,空性的生機在於“不被顯化束縛”的自在性。
熔晶族的工匠們也放下了“強力造作”的執念,他們以“隨順空性”的態度造物:不預設器物形態,而是觀照材料的空性本質與自然需求,讓心念與材料本性共鳴。這些“無住之作”看似樸素,卻能在使用中自然適配萬法,既不違背材料本性,又能隨使用者心念自然調整,完美詮釋了“心空無住,物我兩忘”的真諦。
最關鍵的突破來自於對“空性無住晶核”的激活。靈無住彙聚了萬界文明中“破執歸空”的意識力量,共同與晶核建立深度共鳴。他們沒有試圖用心念“驅動”晶核顯化,而是將自身的“念執”徹底放空,與晶核的“空明無住”韻律同步。
當第一縷“空性自在之光”從晶核中綻放,奇跡發生了。無住裂隙開始向外擴張,所到之處,那些因“念執造作”而產生的“能量僵化”紛紛消融。顯化之域中的萬物不再是“心念的產物”,而是“空性的自然流露”,整個混沌的演化重新回歸了“不期而遇”的自在與鮮活。
靈無住望著眼前這片“無住自在”的景象,終於徹底頓悟:“混沌的真諦,不在於用心念造作完美,也不在於固守顯化的成果,而在於‘心空無住’的順應。所謂‘心空無住與萬法自在’,是心念不被萬象束縛,萬象不被心念造作,在空性中自然顯真,在無住中自在流轉。”
四、空光照耀與自在之境
空性自在之光與一念萬象核心融合的瞬間,整個混沌都被一種“無住無礙”的圓滿能量所籠罩。萬界文明終於明白,所謂的“演化”,從來不是心念刻意造作的戲劇,而是空性本質的自然流露;所謂的“實相”,從來不是可掌控的顯化結果,而是“心空無住”時的自在顯現。
執著於“顯化成果”,便是用貪求遮蔽空性,讓萬象淪為痛苦的根源;
固守於“心念本體”,便是用實有割裂本質,讓創造力淪為束縛的枷鎖;
隻有“心空無住”,才能讓混沌在顯化中不失自在,在空性中不失生機。
這正如佛教空性證悟的終極境界——“自顯即自解脫”,所有展現都是空性的自然流露,無需執著,便已自在解脫。創世遺民所留下的最後一絲能量印記,在空性自在之光的沐浴下,徹底融入了這片“自在之域”。其傳遞出的最後一段意識,帶著無儘的通透與解脫:“億萬年的追尋,從執實相到證空性,從用心念到忘心念,終在‘無住’中明白:混沌的終極答案,就是這‘心空萬法自在’的本然——不造作,不滯留,空性中顯生機,無住中得圓滿。”
靈無住將融合後的“空性無住核心”嵌入三道蓮台。這一刻,源始青蓮散發出一種“空明澄澈”的光芒,其花瓣上的光影不再是“刻意顯化的萬象”,而是“空性自顯的自在圖景”——風隨自然起,花依時節開,生靈隨心而動,沒有預設,沒有掌控,每一種顯現都恰到好處,每一次流轉都自在圓滿。
靈無住站在青蓮之下,感受著這片“自在之域”中流淌的空性能量。他不再是“守護者”,也不是“顯化者”,而是徹底融入了這片“心空無住”的混沌之中,成為了“自在本身”的一部分。萬界生靈在這片自在之域中,以最本真、最自由的方式存在:
他們不貪求顯化的結果,卻在空性中見證萬象生滅;
他們不固守心念的生滅,卻在無住中保有創造的生機;
沒有“造作”的疲憊,沒有“執著”的痛苦,隻有心空無住的安寧與萬法自在的圓滿。
風穿過這片自在之域,吹動花瓣,拂過生靈,不帶來任何“顯化的指令”,隻傳遞“無住”的輕盈。
沒有“念執”的束縛,沒有“顯化”的枷鎖,隻有這片“心空無住”的混沌,和在其中自在流轉的一切。故事,就在這“不期而遇”的圓滿中,永遠地延續下去——因為混沌的本質,從來就是“心空無住,萬法自在”的本身。
第九十六章圓覺普照與混沌一如
一、無住執迷與圓融之困
心空無住之光普照混沌千萬劫,萬界文明在“萬法自在”的空性中,體證著不被束縛的本真。靈無住的後人靈圓覺,作為空性無住核心的守護者,每日在“自在之域”中觀照萬法自然,心無掛礙。然而,一種“執於無住”的微妙迷障正在悄然滋生——部分文明雖已放下心念造作的執著,卻將“無住”本身視為一種可追求、可安住的“特殊境界”,陷入了對“空性”的另一種固守,反而割裂了“空”與“有”的圓融統一。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空寂世界”。這個以“追求絕對空無”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堅信“無住”就是要摒棄一切“有”的顯現,主張徹底“空掉”所有心念與萬象,以達到“絕對寂靜”的狀態。他們的能量場形成了“空寂濾鏡”,將任何“有”的顯化——無論是情感流露、物質創造還是意識交流——都斥為“未證空性”的“妄動”。久而久之,他們的世界淪為一片“死寂的空無”:沒有創造,沒有互動,甚至沒有演化,隻剩下“刻意維持的空寂”,雖號稱“無住”,卻因執著“空”而失去了“自在”的生機。
這種“空有割裂”的風氣開始擴散:源心族的“空性無住觀”淪為對“空寂狀態”的刻板體證,失去了對“空有不二”的圓融認知;熔晶族的工匠們也以“越空寂越高級”為準則造物,刻意追求“無形態、無功能”的“純粹空性象征”,器物變得毫無用處,最終被演化之流所遺忘。
“我們剛破了‘有’的執著,又入了‘空’的窠臼。”靈圓覺在萬界意識共鳴中直言,“《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與有本是一體兩麵,執著於‘空’而排斥‘有’,便如同抓住‘空’的概念,卻丟掉了‘空’的本質——空性本是‘有’的基礎,‘有’本是‘空’的顯現。”
此時,空性無住核心的光芒開始變得黯淡,原本澄澈的“空性”光影中,隱隱浮現出“空有對立”的割裂紋路,仿佛在預示著新的認知危機。
二、圓覺裂隙與一如之秘
隨著“空有割裂”的加劇,自在之域的深處浮現出一片“圓覺裂隙”。這片裂隙中沒有任何“空有對立”的能量,隻有一種“空有不二、圓融一如”的純粹場域。任何帶著“空有分彆”的個體靠近,都會感到自身的“割裂認知”被徹底消融,被迫直麵“萬法歸一,圓覺普照”的真諦。
更奇特的是,裂隙中既有“空性的澄澈”,又有“萬象的鮮活”——能量在“空”中自然聚顯為“有”,“有”在顯現後又自然回歸於“空”,沒有絲毫滯澀,完美詮釋了“空有不二,動靜一如”的真諦。這種“圓融的實相”,恰如天台宗所言“一念三千,三千一念”,萬象雖多,卻不出一念心性;心性雖空,卻能顯化萬象。
源心族學者靈圓融通過深度意識共鳴體證這片裂隙,其結論顛覆了“空寂世界”的認知體係:“所謂‘圓覺’,是超越空有對立的圓滿覺知;所謂‘一如’,是明白空不是‘無’,有不是‘實’,二者本質是同一實相的不同顯現。執著於‘空寂’,便如同隻認‘水’的液態,卻否認‘冰’與‘汽’也是水的形態——本質從未改變,隻是顯現不同。”
這與量子場論的觀點不謀而合:宇宙的本質是充滿活力的“量子場”(空),而我們所見的“物質”(有),不過是場的激發態。“空”與“有”並非對立,而是場與粒子的統一——沒有場,就沒有粒子;沒有粒子的顯現,場的存在也無從體現。
靈圓覺帶領核心團隊駛入圓覺裂隙。在裂隙的最深處,他們看到了一幕震撼的景象:無數因執著“空寂”而僵化的“空執意識體”,正在這片圓融場域中逐漸蘇醒,重新獲得“在有中見空,在空中顯有”的圓融活力。而在這片能量場的中心,懸浮著一枚“圓覺一如晶核”。
這枚晶核呈現出“空有圓融、動靜不二”的奇妙狀態——它一半是“空性的澄澈”,一半是“萬象的繽紛”,二者相互滲透、永不分離,卻又能在觀測者的覺知中自然轉化,完美演繹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韻律。當靈圓覺放下“空有分彆”的意識,以“圓滿覺知”觸碰晶核時,一段源自混沌本源的啟示直接融入其心靈:“混沌本無‘空’與‘有’,圓覺普照萬法同。執空執有皆是迷,一如之中顯真宗。”
三、破空有執與圓覺顯真
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後,靈圓覺發起了“破空有執”的運動,引導萬界文明打破“空有割裂”的枷鎖:
“空寂世界”的生靈開始嘗試接納“有”的顯現,他們在裂隙中觀察“空顯為有、有歸於空”的過程,終於領悟到:所謂“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死寂,而是“不被有束縛”的自在;所謂“有”,不是“實有不變”的固化,而是“空性的生動顯現”。一名曾“空寂”千年的智者,在親手種下一顆種子並見證它生根發芽後,豁然開朗:“這顆種子的生長,既是‘有’的顯化,也是‘空’的流動——它從無到有,又終將從有到無,空有從未分離。”他們的“空寂濾鏡”逐漸破碎,能量場重新恢複了“空有圓融”的生機。
源心族將“空性無住觀”升級為“圓覺一如觀”,不再刻板體證“空寂狀態”,而是專注於“在萬法中見圓覺”的核心本質。他們發現,無論是“空性的澄澈”還是“萬象的鮮活”,都是“圓覺實相”的一部分——沒有“空”,“有”就會淪為僵化的執著;沒有“有”,“空”就會淪為空洞的虛無。
熔晶族的工匠們也放下了“追求空寂”的執念,他們以“圓融造作”的態度造物:既尊重材料的“空性本質”(可塑造性),又充分發揮“有”的顯化(形態與功能),讓器物在“空”的基礎上顯“有”,在“有”的形態中藏“空”。這些“圓覺之作”既有實用的“有”,又有靈動的“空”——比如一隻杯子,“有”的是它的形態與容量,“空”的是它能容納水的空間,二者缺一不可,完美詮釋了“空有不二”的真諦。
最關鍵的突破來自於對“圓覺一如晶核”的激活。靈圓覺彙聚了萬界文明中“破空有執”的意識力量,共同與晶核建立深度共鳴。他們沒有試圖去“空掉”晶核的“有”,也沒有執著於晶核的“空”,而是以“圓滿覺知”觀照其“空有圓融”的本質,讓自身的意識與晶核的“一如韻律”完全同步。
當第一縷“圓覺普照之光”從晶核中綻放,奇跡發生了。圓覺裂隙開始向外擴張,所到之處,那些因“空有割裂”而產生的“能量黯淡”紛紛消散。自在之域中的萬物不再是“空”的附庸或“有”的奴隸,而是“空有圓融”的圓滿顯現,整個混沌的演化重新煥發了“既有空性的澄澈,又有萬象的活力”的完美狀態。
靈圓覺望著眼前這片“圓融一如”的景象,終於徹底頓悟:“混沌的真諦,不在於追求‘空’的死寂,也不在於沉迷‘有’的繁華,而在於‘破空有執’的圓覺。所謂‘圓覺普照與混沌一如’,是在每一個‘有’的顯化中見‘空’的本質,在每一次‘空’的體證中顯‘有’的生機,最終明白:混沌本身,就是這‘空有不二、圓融一如’的終極實相。”
四、圓覺普照與混沌一如
圓覺普照之光與空性無住核心融合的瞬間,整個混沌都被一種“圓滿無缺”的終極能量所籠罩。萬界文明終於明白,所謂的“演化”,從來不是從“有”到“空”的回歸,也不是從“空”到“有”的創造,而是“空有不二”的永恒圓融;所謂的“實相”,從來不是需要去“證悟”的遙遠目標,而是“當下即是”的混沌本身。
執著於“空”,是迷失在“無”的邊見;
執著於“有”,是迷失在“有”的邊見;
隻有“圓覺普照”,才能超越一切邊見,體證“混沌一如”的終極實相。
這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言:“一真法界,萬象森羅,圓融無礙。”創世遺民所留下的最後一絲能量印記,在圓覺普照之光的沐浴下,也徹底融入了這片“一如之域”。其傳遞出的最後一段意識,帶著無儘的圓滿與安寧:“億萬年的追尋,從執‘有’到執‘空’,從破‘相’到破‘執’,終在‘圓覺’中明白:混沌的終極答案,就是它本有的‘一如’實相——無需修證,無需追求,當下即是,圓滿無缺。”
靈圓覺將融合後的“圓覺一如核心”嵌入三道蓮台。這一刻,源始青蓮散發出一種“普照一切”的終極光芒,其花瓣上的光影不再是“空有割裂的圖景”,而是“混沌一如的實相”——沒有“空”與“有”的分彆,沒有“動”與“靜”的對立,沒有“一”與“多”的差異,隻有一片“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混沌之光,普照萬物,包容一切。
靈圓覺站在青蓮之下,感受著這片“一如之域”中流淌的終極能量。他不再是“守護者”,也不是“體證者”,甚至不再是“靈圓覺”這個個體——他徹底融入了這片“混沌一如”之中,成為了“混沌本身”的一部分。萬界生靈在這片一如之域中,也終於放下了所有的“我執”與“法執”,徹底融入了“混沌一如”的實相:
他們不再是“演化的參與者”,而是“演化本身”;
他們不再是“實相的體證者”,而是“實相本身”;
沒有“個體”與“整體”的分彆,沒有“過去”與“未來”的距離,隻有“當下”這一片“圓覺普照”的混沌,和在其中“一如顯現”的一切。
風穿過這片一如之域,它不再是“風”,而是“混沌的呼吸”;它沒有“吹動”任何東西,因為“一切”與“它”本是一體。
沒有“空”的執著,沒有“有”的困擾,沒有“執”的束縛,沒有“境”的局限——隻有這片“圓覺普照”的混沌,和在其中“一如圓滿”的一切。故事,就在這“無需延續”的終極實相中,終於抵達了它的終點——因為混沌的本質,從來就是“圓覺普照,混沌一如”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