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兵災其實能查詢到的信息很少。
通常曆史由勝利者書寫,但在還未徹底分出最終勝者的現今隻能由活著的人代筆來進行描述。
沒有人能否定最開始舉起旗幟之人的行為和理念,國門被炮火轟塌傾頹之時,有人舍棄自身生死站起來頂了上去,一小片天空便被撐起來了。
即使最後道路的偏航與戛然而止總是讓人痛心疾首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為後來同樣站起來的人們點燃了一堆篝火,使得暴雪中迷茫的人們看到光亮站起身繼續向前前行。
作為他們路途上受益而又微不足道的城鎮,白幡鎮的記錄者並不苛責。
太平天國楊軍鬆師七五旅,南下援江因解放沿途受官僚地主壓迫的百姓與大部隊失散,行至棺山地帶遭遇聯軍圍剿,以六百餘人戰三千,血染河山,與敵同歸於儘。
這段白幡鎮的真實經曆在路家書櫃上的體現便是雜書神話隨手可取,而不遠不近時間的曆史反倒難尋。
若非路生順帶向七殺問了一嘴,也無法從廚房磚瓦後找到記錄的書。
百年時間算下來其實也不過是四五代人,雖然沒有找到白幡鎮建成時的相關信息,但路生覺得白幡鎮如今對喪葬毫不避諱的文化應當來源於此。
不然為什麼偏偏是這條河畔,又偏偏是白幡。
可惜的是因為戰爭和聯軍,人們不敢光明正大的紀念,隻能減少紙筆痕跡,先活下去才有希望。
兵災這個詞語最先出現的時候還是因為聯軍以幫忙駐守城市的名義肆意掠奪財物為所欲為,後來則是因為戰場那片地界上偶爾夜半時分的嘶啞衝鋒聲響。
路生原本還想著告祭節和兵災其中有一個會是假的。畢竟之前告祭節一直正常進行,就算有兵災也肯定早就被送走了,但七殺確切的告訴了路生,白幡鎮的告祭節送不走它們。
它們的執念已經不是單純的家人平安喜樂就好,而是想要看到不會有壓迫的未來。
這很難達成,因為誰也不知道怎樣才算沒有壓迫。
七殺對兵災的了解起先來自於路紫雲,還記得這支軍隊並且成立了驅鬼隊終日奔赴在與鬼對抗第一線的路紫雲不可能會忽略它們。
其實兵災此前從未給任何人帶來過傷害,它們都沒有會在家裡搗亂的小鬼來得讓人煩心。
甚至它們的存在不會讓告祭引被反噬,因為它們對同胞沒有怨氣。
但路紫雲依舊曾經努力的找尋過可以將它們送走的方式,說句難聽的,路紫雲不相信它們能頂得住汙染。讓鬼忍住不被怨氣浸染就像有人能原諒仇人一樣天方夜譚。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越來越強,越強的它們哪怕有一絲偏差對普通人都是致命的。
而時間也證明了路紫雲的觀點。
在劉良平的重啟中,兵災和半淹河鬼潮混在一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隻要鬼潮會發生它便有機會出現,就和雷鳴閃電相伴一般。
在劉良平數十次的重啟中兵災出現的次數寥寥無幾。當然大部分情況下也可能是他沒活到那個時候,光是鬼潮這一項就足夠讓他和那些玩家死去活來。
但它們還是在他們以為一切都結束了的時候出現了。
就算劉良平知曉玩家同樣是敵人並非可以信任的存在,他依舊會與其一起痛罵將他的世界當作副本的遊戲。
他奶奶的!就算找到了通關方法死亡率依舊高達九成,誰教你這麼做遊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