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城曆三十一年,秋。
不見山的楓葉紅了,像燃著的火,鋪滿了從聽雪閣到忘塵橋的路。江寒站在閣前的老梅樹下,指尖摩挲著那方磨損的“寒梅映雪”絲帕,指腹蹭過繡得緊實的梅枝,像在觸碰一段快要模糊的記憶——蘇晚晴失蹤,已經三個月了。
三個月前,他與蘇晚晴去極寒穀采冰魄花,為墨家弟子煉製解毒丹藥。穀中突發雪崩,他被巨石砸中昏迷,醒來時,雪地裡隻剩半支蘇晚晴的繡花針,和一片被血染紅的白雪。他瘋了似的挖遍了穀中每一處積雪,喊啞了嗓子,卻連她的影子都沒找到。
巨子說,或許是雪崩將人卷去了穀外的迷津,或許……是凶多吉少。江寒不信,他派了所有墨家弟子和繡金樓的眼線去尋,可三個月過去,蘇晚晴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沒有半點消息。
“江寒。”身後傳來一聲輕喚,帶著幾分小心翼翼的溫柔。
江寒回頭,看到顧晚晴站在楓葉堆裡,一身素白的衣裙,褪去了往日的紅衣颯爽,倒有了幾分蘇晚晴的溫婉。她手裡提著一個食盒,裡麵是剛燉好的銀耳羹,冒著嫋嫋熱氣。
“你怎麼又來了?”江寒的聲音很淡,沒有了往日的愧疚,隻剩一種麻木的疲憊。
顧晚晴走到他身邊,將食盒遞過去:“我知道你還在找她,可你總得吃飯。這是我按照蘇姑娘以前的方子燉的,你嘗嘗。”
江寒沒有接,目光又落回老梅樹上。蘇晚晴在時,每到秋天,總會在樹下鋪一層軟墊,陪著他看楓葉,給他繡新的絲帕。如今樹還在,人卻沒了。
“江寒,”顧晚晴的聲音帶著一絲哽咽,“我知道你心裡苦。可蘇姑娘若是看到你這樣,也會心疼的。我……我想留下來陪你,陪你守著不見山,等她回來。”
江寒沉默了。這三個月,顧晚晴幾乎每天都來聽雪閣,給他送吃的,幫他整理機關圖紙,替他安撫繡金樓那些因蘇晚晴失蹤而躁動的弟子。她做的一切,都像極了蘇晚晴,卻又不是蘇晚晴。
可他真的太累了,累到沒有力氣再推開這份溫暖。
顧晚晴就這樣留在了不見山。
她住進了蘇晚晴以前的房間,把房間收拾得和從前一模一樣,連窗台上那盆蘭草,都被她養得鬱鬱蔥蔥。她學著蘇晚晴的樣子,給江寒縫衣、做飯、研墨,甚至學著繡絲帕——隻是她手笨,繡出的梅花歪歪扭扭,遠不如蘇晚晴的精致。
“你不用這樣。”一次,江寒看著她指尖被針紮出的血珠,輕聲道。
顧晚晴抬起頭,眼底帶著一絲委屈,又帶著一絲倔強:“我想幫你。也想……離你近一點。江寒,我知道你心裡還有她,可我願意等,等你慢慢忘了她,等你看到我。”
江寒沒有說話。他知道自己這樣不對,知道自己是在利用顧晚晴的感情,可他控製不住。蘇晚晴的失蹤像一塊巨石壓在他心上,而顧晚晴的陪伴,是唯一能讓他喘口氣的縫隙。
日子一天天過去,顧晚晴越來越像蘇晚晴,可江寒心裡清楚,有些東西是永遠替代不了的。他會在顧晚晴給她端來銀耳羹時,下意識地說“放糖少了,晚晴喜歡甜一點的”;會在她繡絲帕時,拿起她的針,習慣性地勾勒出蘇晚晴常用的針法;甚至會在夢裡,喊著蘇晚晴的名字,驚醒時看到身邊的顧晚晴,眼中滿是失落。
顧晚晴都知道。
她知道江寒深夜會對著那方絲帕發呆,知道他看她的眼神裡總有一絲恍惚,知道他給她的溫柔,不過是把她當成了蘇晚晴的影子。可她還是願意。她想,隻要守在他身邊,總有一天,他會真的看到她。
這日,墨家弟子來報,說在不見山外的迷津邊,發現了蘇晚晴的貼身玉佩。江寒聽到消息,立刻帶著顧晚晴和弟子們趕了過去。
玉佩掉在迷津邊的草叢裡,上麵沾著泥土,卻還能看清上麵刻著的“晚晴”二字。江寒撿起玉佩,指尖顫抖,眼中滿是激動:“她一定還活著!她在迷津裡!”
顧晚晴看著他的樣子,心裡像被針紮了一下,卻還是強裝鎮定:“江寒,你彆激動。迷津裡危險,我們先回去準備,再派人進去找。”
江寒點了點頭,緊緊握著玉佩,仿佛握著蘇晚晴的性命。顧晚晴看著他的背影,眼底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她既希望蘇晚晴能平安回來,又害怕她回來後,自己就再也沒有留在江寒身邊的理由了。
準備了三日,江寒帶著顧晚晴和十名精銳墨家弟子,踏入了迷津。
迷津裡的霧氣比上次更濃,能見度不足三尺。江寒拿著玉佩,按照玉佩上殘留的氣息,一步步往前走。顧晚晴跟在他身邊,手裡握著一把短劍,警惕地看著周圍的動靜。
“小心!”突然,顧晚晴大喊一聲,一把將江寒推開。一支毒箭從迷霧中射出,擦著江寒的肩膀飛過,釘在旁邊的樹上。
“有埋伏!”江寒低喝一聲,拔出斷水劍,警惕地看著四周。
迷霧中,衝出十幾個黑衣蒙麵人,手中握著長劍,朝著他們刺來。這些人的武功很高,而且招式狠辣,顯然是衝著他們來的。
“保護江先生!”顧晚晴喊道,揮舞著短劍,與黑衣人纏鬥起來。
江寒也加入了戰鬥,斷水劍如一道寒芒,瞬間刺穿了兩名黑衣人的咽喉。可黑衣人的數量越來越多,他們漸漸體力不支。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們先撤!”江寒喊道,拉著顧晚晴,朝著迷津深處跑去。
跑了大約半個時辰,他們終於擺脫了黑衣人。停下來時,發現自己站在一座山洞口。山洞裡沒有霧氣,反而透著一絲光亮。
“這是什麼地方?”顧晚晴輕聲道。
江寒搖了搖頭,握著斷水劍,小心翼翼地走進山洞。山洞裡很寬敞,牆壁上刻著許多墨家的機關紋路。走到山洞深處,他們看到了一塊巨大的墨石,墨石上刻著四個大字——“太平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