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而過,車軲轆碾過最後一道土坎,吱呀作響的驢車駛入了小湯山鎮的地界。
二人在昌平大大小小的村落間穿梭了足足半個多月,那身貨郎的粗布棉袍子早已蒙上了一層灰垢,與他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跡相映成趣。
密密麻麻記滿了各種問題:土地劃分的糾紛、烈屬撫恤的未展開、基層乾部簡單粗暴的工作作風、村民對土改政策的誤解與恐慌、乃至新貨幣的未普及,
以及普遍存在的貧困與生產落後……能現場解決的,他立刻拍板處理;需要帶回縣裡研究的,也會重點標記。
但最讓他憂心的,是那些“行為主義”——許多基層乾部和部分村民,解決問題、判斷是非,靠的不是深入調查的精神,而是固有的偏見、陳舊的觀念甚至私人的恩怨。
這些烙印,並非刀槍,卻比刀槍更頑固。它們深植於一些乾部的思維裡,讓他們解決問題靠的是“向來如此”的慣性,劃成分憑的是“看著像”的偏見,甚至摻雜著私怨舊隙。
就像李家坳牆上的標語,像對王有德成分的武斷劃分。
“籲——”趙鵬輕喝一聲,勒住韁繩。小湯山鎮,此行的終點,陳朝陽知道這個地方。後世,這裡將以“溫泉之鄉”名動京華,是療養休閒的勝地。
但此刻,初春的小湯山鎮,展現在他眼前的景象,與“著名”二字毫不沾邊,隻有戰亂後的凋敝與一種被埋沒的潛能。
破敗,是它的底色。低矮的土坯房參差排列,不少牆皮剝落,露出裡麵粗糙的草筋。
幾條所謂的“街”,不過是略寬的泥路,被牲口蹄印和車輪反複碾壓,雨後積著渾濁的水窪,散發著潮濕的土腥氣。
幾間門臉稍大的鋪子——雜貨鋪、鐵匠爐、一個門簾油膩的小飯館——也門可羅雀,掌櫃的倚著門框打盹,一派蕭索。
鎮子不大,一眼能望到頭,空氣中彌漫的不是繁華,而是戰亂後尚未喘勻的氣息。
但一種獨特的氣味,若有似無地鑽入鼻腔,帶著一絲礦物質特有的、類似硫磺的微澀感。
“走,看看去。”他招呼趙鵬,循著氣味和偶爾擔著木桶走過的村民指引,向鎮子邊緣走去。
幾處露天的泉眼很快出現在眼前。汩汩的熱水從地底湧出,在初春的寒氣裡蒸騰起濃白的霧氣。
泉水渾濁,呈現出一種奇異的乳白色或黃綠色,水麵漂浮著礦物質凝結成的、油脂般的浮垢。
幾塊歪斜的石頭或幾片破爛的木板潦草地圍在泉眼邊,算是唯一的“設施”。幾個衣衫襤褸的村民正用木桶、陶罐吃力地汲水。
不遠處,搭著幾個四麵漏風的草棚子,裡麵人影晃動,隱約傳來壓抑的呻吟和舒服的喟歎——那是本地人花幾個銅板就能泡個澡的“天堂”。
稍好點的,是兩間土坯壘的、頂上蓋著茅草的“澡堂子”,門口掛著辨不出顏色的破布簾,進出的人也都縮著脖子。
陳朝陽蹲下身,伸手探向一處泉眼邊緣流動的熱水。
“嘶!”指尖傳來的滾燙讓他瞬間縮手。他看著那氤氳繚繞、帶著刺鼻硫磺味的水汽,眉頭緊鎖,眼神卻異常明亮。
後世車水馬龍、綠樹掩映間星羅棋布的療養院,人們愜意浸泡的畫麵,與眼前這原始、破敗、近乎被遺棄的景象,在他腦海中激烈碰撞。
“後生,看稀奇呢?”沙啞的嗓音突然響起了。裹著補丁摞補丁的破棉襖的老漢佝僂著背湊過來,缺了門牙的嘴裡呼出白霧,
“是啊,大爺,沒見過這玩意,是看著稀奇,就是燙手~”
“哈哈,這水燙得能煮雞蛋,那邊還有不燙的。”老漢笑著解釋,他倒是很樂意向外鄉人說道說道本地的特色,說著伸出手,
“瞅瞅,俺們本地的從來沒生過凍瘡,都靠這玩意。冬天泡泡腳,洗洗澡也行,村裡的老瘸子泡了三年,膝蓋倒是不打彎了。”
“那還真不錯,就是味道刺鼻的很。”趙鵬說道。
“也是這麼個理,莊稼人誰稀罕這玩意兒?澆地燒死苗,牲口見了直甩頭,也就剩這點子暖腳的用處”
“不過,後生你還彆嫌棄,前些年城裡來的闊佬,非說這水金貴,雇人挖了青磚池子,還往裡頭撒花瓣。”
說著老漢笑了一聲,枯枝般的手指戳了戳開裂的地麵,“後來槍炮一響,那些洋樓似的池子全成了廢磚,人也跑得沒影嘍,哈哈”
老漢的話很直接,也代表了小湯山絕大多數人的認知。在他們眼中,這地熱溫泉,不過是老天爺賞的一口“怪水”,聊勝於無,甚至因其不能飲用的“缺陷”而帶著幾分嫌棄。
它存在的價值,僅限於最原始的洗滌和那一點點祛除寒氣的慰藉。
鎮子周圍的土地印證著這份無奈——貧瘠、荒蕪,勉強種著些耐旱的雜糧,村民臉上是與其他地方無異的困頓與麻木。
溫泉?它似乎從未給這片土地帶來過真正的希望。
陳朝陽站起身,目光掃過破敗的澡堂、原始的泉眼、荒蕪的土地,最後落在那些為幾個銅板泡腳的佝僂身影上。一種強烈的痛惜和一種更強烈的衝動在他胸中激蕩。
他特意選擇最後來到這裡,就是衝著這些刺鼻的味道。這股味道,他一聞就知道,是硫磺。
硫磺可是個好東西,它不僅可以內服,還能外敷。外敷的話,能夠殺菌止癢、解毒療瘡、控油祛痘;內服則有補火助陽、通便的功效。
要想讓這個地方擺脫貧困的帽子,非得在硫磺上做點文章不可。不過,現在這個旅遊度假的肯定是行不通。
可很多首長和戰士們,他們在數十年如一日的抗戰生涯中,身上早就落下了一身的舊疾。如果能在這裡搞一個療養所,卻是不錯!
這樣一來,既能讓首長和戰士們得到很好的療養,又能提高本地對於上級首長的重視,從而推動小湯山鎮的發展。
更主要的他還有個想法,此地的熱能資源再利用,冬天北方的蔬菜少的可憐,用溫泉建設蔬菜基地的想法,他一直都有。
直到今天現場考察,他才覺得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塑料大棚是不可能了,不過搭葦席暖棚卻十分行的通,虧的是他前世學習的農村扶貧有這樣的知識要點,這搭葦席暖棚成本可就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