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全部心神,已經被“李奇微”這三個字牢牢攫住!
“李奇微!這麼快?!”
陳朝陽的心臟猛地一沉。
在他的“記憶”裡,李奇微上任應該再晚一些…
沃克的死是注定的,但接任者的提前出現,徹底打亂了他對“曆史”進程的那點預知優勢。
他不動聲色地將電文遞給身旁,等待的劉海偉、王承柱等人,臉上恢複了一貫的冷靜,甚至刻意帶上了一絲凝重:
“情況有變,沃克死了,美軍換了新的指揮官,叫李奇微。誌司提醒我們高度重視此人。”
身旁立刻響起一片低聲的驚呼和議論。
“沃克死了?!”“車禍?這…”“李奇微?什麼來頭?”
陳朝陽沒有參與討論,他轉身,看似在觀察遠處戰士們搬運物資,實則內心已是波濤洶湧,
頭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轉起來,將那些源自“後世”的認知碎片瘋狂拚接、分析:
‘李奇微…不是麥克阿瑟那種沉溺於個人表演的舞台型統帥,也不是沃克那種被動應付的救火隊長。
他是真正冷酷,效率至上的職業軍人,一個敏銳的戰術家和一個無情的重整者!
此人極其擅長觀察、總結並利用敵人的作戰風格與行為習慣…
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情緒化的複仇反撲,而是會冷靜到冷酷地仔細研究我軍的一切:
我們的進攻發起通常在什麼時間、我們的攻擊銳度能持續幾天、我們的步兵偏好哪些穿插路線、我們的補給線最長能延伸多遠、
甚至我們部隊何時升起炊煙、間隔多久…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他手中都會變成拚圖的碎片。
而他最終必然會拚湊出那個清晰、也是我軍最致命的模式,並總結出禮拜攻勢的規律!
這所謂的‘禮拜攻勢’,並非什麼高深的戰術,其本質是我軍在當時極端劣勢條件下,被迫形成的一種無奈卻規律的作戰周期,其核心源於兩大無法逾越的短板:
第一是,我軍完全沒有機械化運輸能力,每一發子彈、每一顆手榴彈、每一口炒麵,都要靠戰士們的雙肩和雙腿從數百裡外扛到前線。
單兵攜帶基數極其有限,在激烈戰鬥下,彈藥、糧食通常隻能維持57天的高強度消耗。
這不是計劃,這是物理上的極限。
第二是,我們的戰士是鋼鐵鑄就的意誌,但身體仍是血肉之軀。
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中,頂著敵人的炮火航空兵,徒步行軍、穿插、攻堅、白刃戰…
這種對人類體能和精神的透支是毀滅性的。
連續作戰57天後,部隊必然陷入極度疲勞狀態,戰鬥力呈斷崖式下跌。
因此,一個典型的‘禮拜攻勢’周期清晰可見:
第13天:‘鋒銳期’部隊體力相對充沛,彈藥充足,戰術執行堅決迅猛,穿插果斷,往往能打垮敵軍前鋒,達成戰役突然性。
第45天:‘衰竭期’彈藥開始見底,士兵極度疲勞,攻堅能力減弱,攻勢勢頭明顯放緩,開始轉為鞏固既得陣地或艱難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