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的“山魈”和“暗影”在原地僵立了片刻,互相看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絕望和一絲未泯的掙紮。
………
聯歡晚會,五點一過,天色已然漸黑,幾堆巨大的篝火被點燃,枯木劈啪作響,躍動的橘紅色火焰不僅驅散了室外的嚴寒,
更將一張張年輕而充滿期待的臉龐映照得發亮,眼中跳動著興奮的光彩。
裝甲第一師的戰前文藝彙演,就在這粗獷而熱烈的氛圍中拉開了序幕。
節目或許粗糙,卻充滿了戰士們毫無保留的熱情與生命力:
開場是鏗鏘快板《鐵牛英雄讚》。
首先登場的是一營三連的幾個戰士,他們手持自製的竹板,敲打出清脆而富有節奏的聲響。
“呱嗒呱,呱嗒呱,同誌們聽我言!”
“說一說咱裝甲師,英雄事跡傳的遠!”
“雪鬆坡,那一晚,炮火照亮半邊天!”
“韓寇機甲一個聯,被咱包了餃子餡!”
“高炮平射顯神威,坦克也能打翻天!”
“美軍炮兵想報複,反被咱一鍋端!”
詞句簡單直白,帶著濃厚的部隊氣息和自豪感,將不久前的勝利用這種最接地氣的方式演繹出來,
立刻引來了台下官兵們會心的大笑和雷鳴般的叫好聲。
戰士們用力鼓掌,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夜晚。
緊接著,一群主要由山東籍戰士組成的合唱隊走上了台。
沒有樂器伴奏,他們隻是清了清嗓子,由一個人起頭,悠揚而略帶蒼涼的旋律,深情合唱《沂蒙山小調》
便在舞台上回蕩開來: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歌聲一起,台下許多來自山東、河北等地的戰士們不由自主地跟著輕聲哼唱起來。
火光映照下,一些戰士的眼角微微泛起了淚光。
這熟悉的鄉音勾起了他們對遠方家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
歌聲並不專業,甚至有些跑調,但那份真摯的思鄉之情,卻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場麵一時變得格外安靜而溫情。
第三個節目則充滿了歡聲笑語。
修理連和駕駛班的新老兵聯合演出了一個反映訓練生活的小品。
戰術小品《學車樂》
一個新兵戰士扮演學開卡的“愣頭青”,動作誇張,把卡車開得歪歪扭扭,時不時“熄火”,嘴裡還嘟囔著“比俺家驢還強!”;
而扮演老班長的戰士則一臉無奈,手把手地教,鬨出不少笑話。
他們巧妙地將“一幫一、一對紅”、技術互助的元素融入其中,台下觀眾,尤其是那些有同樣經曆的戰士們,笑得前仰後合,掌聲夾雜著口哨聲,氣氛瞬間又被推向了高潮。
師部衛生隊的女同誌,數量很少,更顯珍貴也出了節目。
歌劇選段《白毛女·紮紅頭繩》
一位女同誌扮演喜兒,一位男同誌扮演楊白勞,雖然服裝簡陋,但唱得有板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