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陽看著台下群情激昂、戰意沸騰的戰士們,眼眶終於濕潤了。
他知道,這支隊伍,垮不了了。
他莊重舉起右手,向他的戰士們,敬了最後一個軍禮。
然後,便毅然轉身,跳下土坡,再也沒有回頭,徑直走向那輛孤零零的吉普車,拉開車門,沉聲道:“我們走。”
吉普車發動,緩緩駛離。
戰士們保持著敬禮的姿勢,像無數尊凝固的雕像,目送著他們的首長消失在公路的拐角。
悲傷和不平已經化作了更加堅定的鬥誌和無儘的力量。
他們知道,首長沒有倒下,他隻是換了一個戰場,而他們的戰鬥,必須勝利!
鋼鐵洪流再次啟動,引擎的轟鳴聲比以往更加沉重,也更加堅定,帶著一位離去領袖最後的囑托、深刻的教訓和無儘的激勵,繼續轟轟烈烈地奔向炮火連天的南方。
這段充滿淚水、自省與豪情的告彆,就此深深烙印在這支部隊的骨髓之中,成為了他們永不磨滅的精神圖騰和力量源泉。
此刻,北平的命令和請中南局書記以個人名義致信陳朝陽的請求,正通過機要渠道迅速發出。
然而,此時的中南局書記正在莫斯科進行療養,無法親自處理此事。
這份沉甸甸的文件袋,隨即被轉呈至另一位關鍵人物手中,中南局第二書記。
他此刻正下榻於北平飯店的一個套房內,全身心投入到北平召開的係列會議之中,核心議題正是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他是第一負責人。
他剛剛結束一場關於全軍編製裝備問題的漫長討論,眉宇間還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依舊銳利清明。
秘書小王輕聲進來,將一個標有絕密印記的文件袋放在書桌上。
“首長,軍委急件,轉呈給您處理。”秘書低聲彙報。
書記微微頷首,示意秘書出去。
他拿起文件袋,分量不輕。
拆開細繩,取出裡麵的文件:軍委調令、第九兵團的急電、還有一份情況紀要。
他戴上眼鏡,就著台燈,逐字逐句地看了起來。
房間裡很安靜,隻有紙張翻動的沙沙聲和窗外隱約傳來的市囂。
隨著閱讀,他臉上的平靜逐漸被凝重取代,看到刺殺細節時,他的手指甚至無意識地收緊。
良久,他放下文件,摘下眼鏡,揉了揉眉心,深深地靠進椅背裡。
書房裡隻剩下時鐘細微的滴答聲。
與第一書記那種強調“大兵團作戰,紀律高於一切”、作風極其嚴厲的風格不同,他在軍內向來以深思熟慮、洞察入微、極善於做人的思想工作而著稱。
他的方式往往更為靈活、更富有人情味,卻總能精準地觸及問題核心,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智慧與包容力。
對於陳朝陽,他有著更深的感情。
這個年輕人是他當年在東北時期就看著成長起來的骨乾,也是他一手提拔和培養起來的政工乾部,那年把他從一線作戰調到縱隊政治部也正是他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