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桃笑道:“難道小廟裡有什麼大菩薩,我們不能動?不會是大雷音寺,裡麵住著如來佛吧?”
謝長峰也冷笑:“這麼說,我一定要動一動了,看她能奈我何!”
現在的邱思桃和謝長峰,連滿天神佛都不相信,豈會將一個村廟老鬼放在眼裡?
夜遊神急忙說道:“大真人請聽我說,我說這裡不能動,不是因為裡麵有什麼大神大菩薩,而是因為,這個村廟,是紀念一個貞潔孝婦的。”
謝長峰想了想,說道:“好,你仔細說說這個村廟的來曆,假如真的是孝婦烈女,我不動她就是。”
夜遊神點點頭,手指小廟東側的小河,說道:“這條小河,叫做孝婦渠,通向南方的大河。那條大河,以前叫做回龍河,後來改名孝婦河,都是因為廟中的孝婦。”
邱思桃笑道:“難道是這個孝婦,最後做了河神,所以大河因之改名嗎?”
“不是。”夜遊神搖搖頭,原原本本地說起了這個故事。
——大明朝,永樂年間。此地有個貧苦人家,姓趙,娶村姑苗繡娘為兒媳。婚後不久,趙家兒子因病去世,家中隻剩下趙母和兒媳繡娘。
趙母對兒媳繡娘說:“孩子你年紀輕輕的,又沒個一男半女,無牽無掛,改嫁去吧。”
繡娘說道:“女子從一而終,是為天理,丈夫不在了,我更應該代他儘孝,奉養老母。你做母親的,哪有勸兒媳改嫁的道理?”
趙母為之感動,不再提起此事,與兒媳相依為命,安心度日。
忽有一天,趙母生病。繡娘請來郎中為婆母看病,郎中說道:“你婆母的病,是因為當地的井水苦澀所致。如果想她康複,就去前麵的回龍河打水做飯。”
村子裡的井水苦澀,由來已久,村民們都飽受其苦。但是回龍河距離村子有五裡路,更兼山路崎嶇,來回取水不易。
繡娘是個小腳女子,取水更加艱難。但是為了婆母的健康,繡娘不辭艱辛,每日堅持去回龍河打水。夏天汗流滿麵,衣衫儘濕;冬天頂風冒雨,手腳上都有了凍瘡。
這一天,繡娘取水回來,快到村前的時候,遇上了一個道士。
道士騎著馬,迎麵而來,卻不經意間撞翻了繡娘的水桶,一擔水傾覆在地。
繡娘看看做飯時間已到,再回去取水,就耽誤婆母吃飯了,不由得心中焦急,哭了起來。
道士下馬賠禮,問道:“大嫂,我看你們村子並不是缺水的地方,我的馬打翻了你的水,你再去挑一擔就是,何必痛哭?”
繡娘擦著眼淚,說道:“你是無心之失,我不敢怪你,隻是回頭取水,做飯已經來不及,耽誤了婆母吃飯,因此哭泣。”
道士大笑,說道:“原來如此。可憐你一片孝心,我有‘覆水還原’之術,自當還你一擔水。”
說罷,道士取出一根扁鐵,在上麵畫符,然後立在水漬之上。
頃刻間,地上的水漬已經乾了。道士再將扁鐵立於水桶裡,兩桶水立刻還原,一滴不少。
繡娘轉憂為喜,拜謝道士。
道士將扁鐵遞給繡娘,說道:
“這根扁鐵,我送給你。你將扁鐵放在自家水缸裡,如果缸裡缺水,你就將扁鐵向上提一提;如果缸裡水滿了,你就將扁鐵向下按一按。這樣的話,可以保證水缸裡的水不斷不絕,你也不用每天辛苦取水了。”
繡娘再次拜謝,將扁鐵帶回家中,按照道士說的辦法操作,果然神奇,從此之後,水缸裡的水取之不儘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