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將揭開聖賢長眠之地的神秘麵紗。
第二十六章:遺骨傳薪
穿過由光石鋪就的雲霧之路,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仿佛一步跨入了另一個時空,身後的斷崖與迷霧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靜謐而宏大的地下空間。
這裡沒有日月,卻有柔和的光芒從穹頂灑落,照亮了一切。腳下是光滑如鏡的玉石地麵,蔓延向遠方。空間中央,矗立著九根巨大的蟠龍石柱,按某種玄奧的陣勢排列,支撐起高遠的穹頂。石柱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古老篆文,流淌著微弱卻永恒不滅的意蘊。
最令人震撼的,是石柱環繞的中心區域。那裡並非棺槨或陵墓,而是九具完整的人類骸骨,以一種奇特的姿勢盤膝而坐,圍成一個圓圈。骸骨晶瑩如玉,非但沒有絲毫陰森之感,反而散發著溫潤祥和的光芒,仿佛隻是陷入了沉睡。每一具骸骨麵前,都懸浮著一件物品:有的是半卷竹簡,有的是一支殘筆,有的是一方古硯,有的甚至是一顆乾枯的種子……它們同樣散發著淡淡的輝光,與骸骨氣息相連。
“這就是……聖賢長眠之地……”荀老夫子聲音帶著一絲敬畏,他感受到此地彌漫著一股浩瀚而純粹的浩然正氣,遠比他所修更為精純古老。他對著九具骸骨,鄭重地躬身行了一個古禮。
陳觀亦是心神激蕩。他體內的萬法源體前所未有的活躍,仿佛遊子歸家,與這片空間、與那九具骸骨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能“聽”到,空氣中流淌著無聲的“道理”,是聖賢們留下的思想精華,是文明傳承的不滅印記。
他緩緩走近那圈骸骨,目光逐一掃過。當他走到一具指骨特彆修長的骸骨前時(正是他之前感應到指向星辰方位的那具),那骸骨麵前懸浮的半卷竹簡突然光芒大盛,一道溫和卻直抵靈魂的聲音在他心間響起:
“後來者……汝身負萬法源體,乃應劫而生之希望……然,道蝕之威,非一人之力可抗……”
聲音並非來自骸骨,而是那竹簡中蘊含的聖賢殘念。
“吾等九人,畢生探尋對抗天地歸墟之法,終有所得,然時不我待……遂將畢生所學、所悟,儘封於遺骨之中,留待有緣……”
“欲承吾道,需過三問。答其心,明其誌,方可啟傳承,得見‘衡天’之基……”
隨著話音,陳觀感到周遭景象變幻,他仿佛被拉入了一個純粹由意念構成的空間。麵前出現了三道朦朧的光門,分彆代表著聖賢的“三問”。
第一道光門後,傳來一個蒼老而嚴肅的聲音:“道蝕之下,萬物終朽。守護注定消亡之文明,意義何在?”
這是直指本心的拷問,關乎信念的根源。
陳觀沉吟片刻,朗聲答道:“意義不在結果,而在過程。文明如花,朝生暮死,然其綻放之絢爛,傳承之不息,本身便是對‘虛無’最有力的抗爭。守護文明,即是守護生命綻放的權利,守護薪火相傳的可能。此過程本身,便是意義。”
光門微微波動,傳來一聲幾不可聞的歎息,似是讚許,門緩緩開啟,露出一條通道。
第二道光門後,是一個溫和卻帶著銳利的聲音:“若為文明存續,需行霹靂手段,犧牲少數,乃至背離部分道義,汝當如何?”
此問關乎手段與目的的權衡,是現實的難題。
陳觀眉頭緊鎖,思慮良久,方堅定答道:“文明之存續,若以背離其核心道義為代價,則存者亦非吾所欲守之文明。霹靂手段或不可免,然底線不可失。當力求兩全,若實在無法……則寧可承坦蕩之敗,亦不取扭曲之勝。因扭曲之勝,終將孕育更大之惡。”
光門沉寂片刻,緩緩開啟,門後的聲音帶著一絲複雜:“望汝……永誌此言。”
第三道光門,氣息最為古老磅礴:“汝所求之道,為何?”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包羅萬象的終極之問。
陳觀閉上眼,回顧自身經曆,從藏經閣覺醒,到垂雲城血戰,再到對星核的承諾……他睜開眼,目光清澈而堅定:
“晚輩所求,非一家一道之獨尊,乃萬法共存之‘和’。願建一秩序,使不同道理、不同文明,能如星宿般各安其位,和而不同,共同抵禦那終末之歸墟。此道,名曰‘萬法衡天’。”
“萬法衡天……”門後的聲音重複了一遍,帶著前所未有的震動。最終,第三道光門,無聲無息地完全敞開。
三問已過,陳觀心誌之堅、理念之宏,得到了聖賢殘念的認可。
刹那間,九具聖賢骸骨同時爆發出璀璨卻不刺眼的光芒!九道顏色各異、卻同樣蘊含著至高智慧與力量的光流,如同百川歸海,洶湧地彙入陳觀體內!
這不是力量的灌輸,而是“知識”與“道理”的傳承!是關於天地法則的領悟,是關於百家學說的精髓,是關於如何構建穩定秩序的藍圖……浩瀚的信息流衝刷著陳觀的識海,被他那萬法源體貪婪地吸收、理解、融合!
他感到自己的“知識道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穩固,對“明理”之境的掌握達到了圓滿,甚至隱隱觸摸到了下一境“踐行”的門檻!
更重要的是,那九道傳承光流在他體內交織、融合,最終勾勒出了一座龐大、複雜、玄奧無比的陣法虛影——萬法衡天大陣的雛形!
不知過了多久,光芒漸漸散去。陳觀站在原地,氣息已然大變,雖修為未暴漲,但眼神中蘊含的智慧與深邃,卻遠超從前。他對著九具光芒黯淡了許多的骸骨,深深一拜。
“傳承已啟,‘衡天’之基已築。”荀老夫子欣慰道,“接下來,便是尋找布陣所需之物了。聖賢可有提示?”
陳觀凝神感知,腦海中那陣法雛形逐漸清晰,並指向了幾個關鍵材料的方向,其中最為核心的一種,名為——“天地脊梁”,據傳承信息顯示,它可能存在於大陸極北的“不周山”遺跡深處。
新的目標,已然明確。
【第二十六章小結】
本章通過“聖賢三問”的設定,深化了主角的信念與理念,使其目標“萬法衡天”更加清晰和崇高。傳承的獲得並非簡單的力量提升,而是知識和藍圖的賦予,符合世界觀設定,也為後續劇情(尋找材料、布陣)提供了明確驅動力。“天地脊梁”的線索引出新的冒險地圖,承上啟下。接下來,故事將轉向為布陣做準備,以及可能前往極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