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圈的位置和麵積既然已經確定了,飼養員也已經就位,大家該動的就得動了起來。
全村男女老少齊齊出動,沒半個月,大大小小的豬圈就都修了起來。
還不等豬圈完全晾乾,宋大邦就迫不及待的請來了領導視察。
社長高季宇帶隊,張尚文領路,在確定宋家村達到了一家一豬圈的標準後,還真就運來了一大批小豬仔。
小豬仔運過來的時候,宋家村的社員們懸著的心才算是放回了肚子裡。
這批小豬仔既不是飼養周期較長的本土黑豬,也不是適應能力差、肉質口感一般大白豬,而是外來的良種公豬和本地母豬的雜交出來的新品種,兼具耐粗飼、肉質優和生長快的特點。
和這一批小豬仔一起來的,還有公社的宣傳員。
在社員們把小豬仔送進大豬圈圈養起來的時候,宣傳員卻忙著在宋家村大大小小的豬圈牆上刷標語。
等“大搞養豬積肥,增加糧食產量“、“發展養豬事業,壯大集體經濟“、“全民動員,大養其豬“、“養豬積肥,支援國家建設“、“豬多、肥多、莊稼好“等標語都上了牆,宣傳員這才心滿意足的跟著車回到了公社。
宣傳員一走,高巧春就來到了宋大邦家,張口就要玉米碴子和麩皮,說這有這兩樣才能保證小豬仔的存活率。
看著剛滿月的小豬仔,再看看高巧春,宋大邦的後槽牙都快咬碎了。
可自己選的飼養員,宋大邦能怎麼辦?
當然是,認咯!
反正,高巧春要的玉米碴子和麩皮走公賬,又不用他私人掏一分錢。
雖然高巧春的人品不咋地,但喂豬的本事還是有的。
不過幾天,她手裡的小豬仔就被喂得白白胖胖。
宋大邦看了看那群小豬仔,再盤算了一下送到高巧春那裡的玉米碴子和麩皮,心頭一痛。
小豬仔剛滿月,宋大邦立刻當即張羅著各家各戶前去抓豬。
聽說小豬仔要“出槽“,各家各戶的當家人連忙放下手裡的話,就往大豬圈趕。
生怕健康強壯機靈大小適中的被彆人挑了去,隻能被迫選那些個彆人挑剩的。
就算是宋大誌和宋苗,也都心存了那麼一份僥幸。
不過,“出槽”之前,還有一道工序,那就是劁豬。
除卻高巧春留下的兩頭母豬和一頭公豬留作種豬,其他的小豬仔都得吃上那麼一刀。
沒辦法,豬不劁不胖,豬不劁心不靜。
不劁的豬,吃的食物並不會轉化為膘,而是成為了繁殖所必須積攢精力和活力,胖不起來。
正所謂飽暖思淫欲,豬也不例外。
不劁的公豬瘦長,母豬婀娜,整天為吸引異性而躁動不安,跳圈之事時有發生。
劁了就不一樣了,春天心不動,夏天胸不躁,秋天意悠揚,冬日等太陽……
總之,豬,必須劁。
而十裡八村,隻有一個人有這個手藝。那就是高巧春她爹,豬兒醫生高胖娃。
高胖娃這們手藝那叫一絕,無論豬羊驢馬大小公母,那絕對是“一刀切”,絕無後患。
十裡八村的狗看到他,不僅不會咬,還會默默的夾緊了自己的尾巴。
宋家村這群小豬仔,自然也是請他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