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安頓了頓,而後,話鋒一轉道。
“然正如陛下所言,遠水難救近火。臣在想,除了‘節流’和‘外求’,是否可在‘內涵’與‘疏導’上再做文章?”
這小子什麼意思?難道我說的有什麼不對嗎?!
長孫無忌見他隻讚成房玄齡和魏征,忽略了自己,不由嘴角一抽。
“內涵?疏導?”李世民重複了一遍這兩個詞,覺得頗新穎。
“正是!”林平安點頭,繼續說道:“其一,糧食雖欠收,但天地之間可食之物未必全無!”
“朝廷可即刻明發告示,鼓勵並指導百姓廣泛采集一切可食之物!”
“如河渠之魚蝦、山野之蕨根、榆樹之皮、甚至蝗蟲之乾!曬乾磨粉,亦可充饑!”
魏征聞言,眉頭一皺:“蕨根榆皮,乃至蟲豸,腥臊難以入口,豈可作主食?未免有失朝廷體統……”
林平安搖頭道:“魏大人!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體統與百姓性命孰輕孰重?這些東西若能助人熬過寒冬,便是無上功德!”
“朝廷可派太醫署及有經驗的老農,教導百姓如何辨識、處理、烹製這些代糧,甚至可由官府少量收購,製成‘救災餅’示範發放,破除百姓心中疑慮!”
這法子雖看似狼狽,卻務實高效!李世民雙眼一亮,微微頷首:“嗯,此議雖奇,卻可解燃眉之急!繼續!”
林平安點頭繼續說道:“其二!關東水患之後,淤泥肥沃,這本是來年春耕的利好,但眼前寒冬將至,戶外耕種已無可能。臣在想,或可‘以空間換時間’!”
以空間換時間?
眾人聞言,都不由麵麵相覷,一臉茫然。
林平安解釋道:“朝廷可組織引導災民,充分利用秋末冬初尚未完全上凍的短暫時間,以及家中、窯洞等一切可利用的室內或半室內空間,嘗試種植一些生長周期極短的芽苗菜,例如豆芽!”
“豆芽?”房玄齡若有所思,“《神農本草經》確有記載,黃豆或綠豆發芽可食,此法倒是不受季節所限!”
“房相明鑒!”林平安點頭道:“發豆芽無需田地,隻需木桶瓦罐,避光澆水,七八日便可收獲!”
“雖不能飽腹,但能提供些許新鮮菜蔬,補充體力,更重要的是能讓災民有事可做,看到一線生機,有助於安定人心!”
“朝廷可派員簡單教導此法,所費無幾,卻或有奇效!”
(唉,要是能有玻璃大棚就好了……可惜時間太趕,豆芽就豆芽吧,聊勝於無,總比乾等著強!)
李世民點頭道:“嗯,豆芽雖小,亦是生機,此議務實,可速辦!”
眾人也不禁微微點頭,雖然他們覺得,林平安的想法天馬行空,但確實能在現有條件下找到一些可行的縫隙。
林平安繼續說道:“其三!就是之前趙國公所說的以工代賑,但不能僅限於修水利城牆!”
以工代賑並不是什麼新鮮詞彙,千萬不要小瞧老祖宗的智慧。
戰國時期,魏國政治家李悝在推行“平糴法”時,就曾通過組織民眾興修水利、整治農田等工程。
既改善了生產條件,又為受災或貧困民眾提供了收入來源,可視為早期以工代賑的雛形。
“哦?以何代之?”長孫無忌好奇問道。
“修路!”林平安斬釘截鐵道:“大規模招募災民青壯,利用冬季農閒時節,修建從災區通往洛陽、長安等糧食相對充裕地區的官道!拓寬、取直、夯實路基!”
李泰疑惑問道:“這修路與修水利,同為工程,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