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對於其他行業來說可能還有點兒道理,但對於古玩這個行業來說,往往還真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最多就18個。”
李雪還是搖頭。
“你的價位太高了,你看看給個實惠的價格?”
“26個。”
“不行,太高。”陳曉克聽著都有些不耐煩了。
可是他還就得聽著,這一個的差距就是他一個多月的工資。
砍來砍去,最多定在了24萬。
蔡老板定下價,就非常爽利地讓財務轉了。
又說了一些客套話。
陳曉克跟李雪離開店鋪。
陳曉克又直接給李雪發了一個5000的紅包。
看到微信紅包,李雪道,“兄弟你這是乾什麼?”
“車馬費。”
“你拉倒吧!我自己開著車,哪有什麼車馬費。”
“總不能讓你白忙活一場吧!”
雖然陳曉克對於這種砍價非常反感,但是知道要是沒有李雪,他不得被這不是蔡老板看到什麼樣子。
朋友歸朋友,替自己多掙了這麼多錢,給一點兒勞務費,也是應該的。
這樣下次還好繼續讓他幫忙,說不準,自己還能從那個時代點兒瓷器回來,再讓李雪直接出手也好辦事。
最後李雪也沒有說收,但是陳曉克意思已經表達到了。
他要是一天不收,陳曉克明白再發一次。
……
接下來懷揣著換來的二十八萬元現代人民幣,陳曉克感覺底氣足了很多。他立刻通過王工的同學聯係上了珠三角那家兼具傳統製造和3D打印能力的工廠,支付了定金,將五個關鍵零件的加工任務安排了下去。
現代科技的高效讓他暫時無需為樣品本身擔憂。
他的全部精力,立刻轉向了更為艱巨的任務:為1950年的那個機械廠,配備一套“符合時代身份”的機械加工設備。
他牢記著那位“老人”的提醒——不能明顯超越時代的科技。
因此,他將目標鎖定在了國產60年代甚至更早生產的“老古董”機床上。
這些設備雖然在新中國工業化初期是先進代表,但其技術根源大多可追溯至蘇聯4050年代的技術,而蘇聯技術又大量借鑒了歐美30年代的設計。這意味著,這套設備在1950年的南昌,既顯得先進寶貴,又不會先進到令人無法理解、從而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他不再通過網絡漫無目的地搜索,而是直接騎摩托車前往周邊城市的舊工業區、廢棄的國營老廠倉庫,甚至專門尋找從事廢舊機床回收的商人。
他的要求非常具體:要老,要純機械,要還能動,最好是上海機床廠、昆明機床廠、沈陽第一機床廠等老牌國企在六七十年代生產的經典型號。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一番奔波和討價還價,他終於在幾個巨大的、充滿鐵鏽和機油味的倉庫裡,湊齊了他理想中的“創業四大件”:
一台C6201普通車床:這是中國50年代末仿製蘇聯1A62車床的經典之作,六十年代大量生產。
還被選為第三套人民幣2元券正麵圖案,1962年正式發行。
C6201普通車床是純齒輪傳動,操作手柄繁多但邏輯清晰,鑄鐵床身厚重無比。
它是未來加工軸、套、螺紋的核心。
第二是一台X62W萬能升降台銑床,同樣是蘇聯型號的國產化經典,結構複雜,功能強大,能銑平麵、斜麵、溝槽、齒輪,是加工箱體類和異形零件的利器。
第三是一台B665牛頭刨床,結構相對簡單,但對於加工平板類零件的平麵和直槽至關重要,在五十年代是絕對的主力設備。
第四是一台Z525立式鑽床:結實耐用,用於鑽孔、擴孔、攻絲,是任何機加工車間的基礎。
除此之外,他還額外購買了一台雙頭砂輪機、幾個堅固的鉗工工作台和台虎鉗、以及一整套純機械的測量工具。
主要是遊標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水平儀、劃規、塞尺等等。
他甚至找到了一個舊的小型鍛爐和鐵砧,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設備大多油汙遍布,有些甚至需要更換皮帶和齒輪油,但它們的機械結構完好,精度經過簡單調試後,對於1950年的標準來說,堪稱“精密儀器”。
看著這些凝聚著舊工業時代力量的鋼鐵巨獸被小心地吊裝運回他租下的小院子時,陳曉克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這些設備他看著都非常心熱。
一直以來他都想自己有一個工作室。一個設備齊全的工作室,這樣他在工作室裡想做點什麼,直接自己就能乾。
沒想到他這個想法在現代沒有實現,卻在1950年,實現了。
這套陣容,在1950年足以撐起一個縣級農機修配廠甚至一個小型軍械維修所的門麵了!
與此同時,珠三角的工廠也傳來消息,五個零件的樣品已經通過3D打印砂型/蠟模+精密鑄造+機加工的方式製作完成,經過檢驗完全符合圖紙要求。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陳曉克知道,接下來才是真正的挑戰:如何將這一大堆沉重的鋼鐵和設備,以及那五個珍貴的零件樣品,安全、隱蔽地運送到1950年的南昌修械所。
他深吸一口氣,開始仔細規劃每一次穿越攜帶的物資清單和順序。首先肯定是輕便但關鍵的測量工具、刀具和那五個樣品,去接收廠房。
然後,再分批次,將那些龐然大物般的機床,一台一台地“搬”過去。
一場跨越時空的工業搬運,即將開始。他的1950年創業實踐,就要真正拉開帷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