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在門口,笑著回應。
“路上小心點,到家報個平安。”
等到最後一個人離開,她才和吳海榮一起坐上了回家的車。
“明天怎麼安排?”
他聲音低低的。
“上午開個複盤會,把開業那天的事兒再掰開揉碎講一遍。”
她靠在座椅上,語速平穩地說道。
“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出了岔子,都要捋清楚。”
“下午,我和美瑤得去新廠那邊看設備情況,第一批機器已經裝上了,得確認運轉是否正常。還有,得抽空見見齊師傅。”
她頓了頓,眉頭微微皺起。
“三件限量款都賣光了,市場反應比預想的好太多。但現在問題來了,工藝怎麼傳承?後續怎麼做標準化?這些都得儘快定下來,不能拖。”
吳海榮看了她一眼,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曉玥。”
他低聲說。
“你媽今天特意煲了湯,說讓你晚上回去喝。”
她一怔,眼神落在自己交疊的手上,忽然笑了。
“嗨,真給忘了。”
“工作一輩子都做不完。”
他望著前方,語氣平和。
“但你得喘口氣。彆總把自己逼到極限。”
她沉默了幾秒,然後輕輕點頭。
“行,明天按時下班,回家喝湯。”
話一出口,心裡那根繃著的弦仿佛鬆了一寸。
家,永遠是她能好好喘口氣的地方。
總結會上,林美瑤站在投影屏前,甩出一堆數據圖表。
把開業那天的人流量、銷售額,和各項開支算得清清楚楚。
甚至還挑出幾個關鍵節點。
指出哪些環節可以優化,哪些流程存在冗餘。
劉琴芬接過話頭。
她先誇了後勤組撐得住,關鍵時刻沒掉鏈子。
物資調配及時,餐食供應到位。
特彆點了保安的反應快。
客戶突發不適時,第一時間聯係了醫護,處理得當。
又表揚了幾位師傅。
說他們臨陣不慌,操作嫻熟,關鍵時刻穩住了生產線的節奏。
屋裡的氣氛一下子熱鬨起來。
有人拍手叫好,有人點頭稱是。
也有人毫不避諱地提出質疑。
大家吵歸吵,目的卻隻有一個。
把事情做得更好。
蘇曉玥最後收尾。
“這次能成,靠的是大夥兒一條心,是每個人都在關鍵時刻扛住了壓力,沒有退縮,也沒有推諉。無論是車間裡的老師傅,還是剛入職的年輕人,全都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這份團結,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往後,要把這次經驗好好總結,落在紙麵上,變成製度。安保流程要重新梳理,每一個崗位的責任都得明確。應急響應機製也要細化,從警報響起,到人員到位,再到問題處理,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