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宿麥,也就是小麥。
小麥算是外來品,約莫著夏商時期傳入諸夏。起初也是春種秋收,可小麥的優點是抗寒能力強,卻不耐旱。
最有智慧的,永遠是底層的勞動人民。某位無名氏的農夫突然發現,可在入秋後種植小麥,越過寒冬並在來年夏季收獲,因此得名宿麥!
對農夫而言,夏季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宿麥的出現,正好能讓農夫渡過最難熬的夏季,填補了春荒空缺。
詩經中就多次提及種麥。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
“宿麥倒是挺好。”王翦捋著胡須,低聲道:“就是口感不佳,難以下咽。種上一季,用來熬過明年也可。”
“然也!”
“能有麥食,也當感恩戴德!”
李斯等眾理所當然的開口。
秦國奉行的就是耕戰製。
但凡千石大吏,必然要懂農桑。
因為這都是倉律記載的。
像每畝地用多少種子都有規定。
可以不務農,但都得知道。
公孫劫聽著他們議論,也是一笑。
因為麥飯不好吃啊!
麥雖為五穀,卻並不受歡迎。目前都是北種粟黍,南種水稻。至於小麥都是山野農夫所食,種植麵積也不高。
小麥產量不高,口感更是極差。而且要種上宿麥,就相當於是兩年三熟,還會透支地力,影響到粟米的產量。
以關中來說,就沒瞧見有人種麥的。秦國是將粟米視作戰略儲備,因為粟的好處就是產量穩定,耐乾旱耐儲存,有的能達到十年以上。
“前些日子下過幾場雨,趙國旱災也已過去,種植宿麥倒也合適。”胡毋敬在旁附和,“麥飯雖難以下咽,可對災民而言也已夠用。”
公孫劫聽著他們商議。
他沒有著急表態。
隻覺得這種氛圍很好,每個人都能各抒己見,表達想法。他提出設想後,朝官們便各自發揮。
就趙國目前所處的情況,後世也有。東漢永初年間,同樣也經曆了旱蝗大災,吳房長張汜擔心冬旱影響宿麥種植,特地刻石乞求雨雪。
“其實吧,小麥也能做成美食。”公孫劫麵露微笑,“麥芽糖就不提了,畢竟無法填飽肚子。楚地也有粔籹(iU、nU)和蜜餌,不過是以米粉製成。而小麥若是碾碎為粉,甚至還能做成主糧。”
“麥粉?”
秦王政臉上笑容消失。
取而代之的則是認真。
他很了解公孫劫。
知道他所言皆有其用。
秦國講究功至為上,這也是法家主張的。隻要有用,都可以用之。像公孫劫說的粔籹蜜餌,秦王政自然也吃過。華陽太後在世時,每年都會做些,算是楚地較為有名的甜點,相傳屈原就很喜食。
那麼,麥粉能否做成呢?
肯定可以!
因為這是公孫劫說的!
“上古之民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至公輸作石磑(Wei),燕齊之地就有人用以將糧食磨為粉做些甜點小吃。不過石磑價值不菲,還需畜力帶動,故隻有部分富戶有。”
“然也。”
李斯附和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