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內目前很熱鬨。
門口還有專門的門卒看守。
進出都需要有專門的憑證。
建設的也很方正,就有點類似後世的工業園區。臨近灞水,兩岸能看到諸多水車。在灞水衝刷下,不斷旋轉。
“現在水車可不少。”秦王政目視前方,輕聲道:“各縣皆有仿造,能省去諸多苦工。按理說秦國破趙伐燕,關內糧價必漲,可今年卻能維持住。劫,你的耕犁和水碓功不可沒。”
“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入函穀關時,就立下誓言。必要傾儘所學,以報秦恩。我此前就曾說過,滅六國易,而得六國難。民智雖不可取,然民心不可失。”
公孫劫遙望前方。
史書中的記載皆就在眼前。
誠然,史書中有部分東西不客觀。可總體而言,秦國確實有不好的東西。也許政哥的出發點是好的,可不顧民力強行推行,結果會是什麼?
戍卒徭役,南征北伐。修馳道直道,出海東巡……驪山陵馳道旁,皆是累累白骨。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好比說現在要修一條路,正常工期是一年。修路也是好事,能方便很多人。可秦國直接給縮為半年,乾不完就要受罰,動輒還得連坐。
還有就是各種大規模的徙民。
為了開拓嶺南,賠進去多少人?
也就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還有就是繼承人啊……
開國皇帝結束亂世,而後積極對外用兵。二代皇帝上位減少戰事,施恩於民,很快就能收取民心。
就秦國奉行的耕戰製,終究難以適用於大一統王朝。待秦滅六國後,其實就能考慮改製。而這麼做勢必又會得罪無數人,這才有大破方能大立的說法。
公孫劫作為丞相,自當為秦謀劃。不僅要著眼於當下,還要為未來考慮。整個秦國都在他的肩膀上,每個決策都可能影響到數百萬人。
“沒什麼是應該的。”秦王政神情冷漠,“有些人張嘴聖賢之言,閉嘴為民請命。可卻貪贓枉法,勾心弄權。也就隻有你,是真正純粹的人。”
“哈哈……”
公孫劫隻是笑了笑。
經過水碓時,秦王難得駐足觀看。茅屋內隻有數名婦人,帶著稚童圍在水碓前。時不時的往裡麵加水,或是加紙漿。木輪帶動水碓,很有節奏的不斷起落。
“現在藍田產出如何?”
“日產千張吧。”
一張黃紙,二尺見方。
千張已經完全足夠藍田所需。
在公孫劫看來,工坊重要的是細水長流,沒必要爆產能。按他的設想,造紙坊儘量是每個縣都有。或者相鄰的也有,這樣能減少運輸成本。
秦國簡牘先前也有要求。
每個縣都要在農忙時準備。
竹簡要用柳木或彆的木材削成,用菅(iian)草等封紮。正式文書長短約一尺,名為尺牘,也叫做版。
記錄人名、器物的用牒。
分段多句子短的,就用方。
像公文還有規定的格式,像時間、地點、人物都要在開頭寫出。每個字都要力求簡練,有很多生僻字就是這麼造出來的。比如說牂是母羊,而羝是公羊。
秦國講究文書行政,下級向上級請示就必須要用到正式公文,像口頭約定全都視作無效。
這操作讓公孫劫直呼內行!
頗有在體製內乾活的感覺。
“那不錯。”
秦王政駐足看了許久。
繼續向前而行。
經過工坊時還瞧見了漁媼。
公孫捕魚的故事已傳至關內,而漁媼也因此出了名。她現在已無需親自撈紙,帶出來不少徒弟,工錢是不減反增。
“見過大王,丞相!”
漁媼很快就注意到了他們。
快步走來,抬手作揖。
秦王拂袖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