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年,二月。
芍陂(qUe、bei)。
此地位居壽春以南,居大彆山北麓餘脈。東、西、南三麵較高,而北麵地勢低窪,向淮水傾斜。
此地也和孫叔敖有關。
他很熱心於水利工程,借此安民。所以就修芍陂,用地勢引淠水及澗水彙集成湖,以水門調控水量,兼具灌溉與防洪功能。
公孫劫位居芍亭。
春風吹來。
遠處有諸多竹筏小舟。
“扶蘇,你可知芍陂是何人所修?”
“稟先生,是蒍(Wei)敖。”
“你可知他為何要修?”
公孫劫繼續追問。
蒍敖就是孫叔敖。
他是羋姓蒍氏,名敖字孫叔。
扶蘇眺望遠處碧波,輕聲道:“他於楚境下膏澤,興水利。宣導川穀,陂障源泉,灌溉沃澤。收九澤之利,則殷潤國家,家富人喜。”
“善。”
公孫劫頷首讚賞,指向北側道:“昔日楚考烈王滅魯遷都钜陽,又因合縱攻秦失敗,便順勢遷至壽春。壽春就在芍陂以北,可灌良田萬頃。憑借芍陂,便無需憂慮糧食。”
“劫君所言甚是。”
“見過大王。”
公孫劫抬手一笑。
秦王政抬手指向涼亭。
“先坐。”
“嗯。”
兩人相對而坐。
扶蘇恭敬在旁候著。
涼亭外則有趙高等人站著。
這回趙高之弟趙成也撈了些軍功,他親自駕駛戰車,領河東郡衝鋒。目前就留在寢丘,擔任縣尉。
“來,你要的炒菽。”
秦王政笑著將布袋遞了過去,裡麵是用陶鍋炒熟的黃豆。公孫劫在趙國時,就有這習慣。因為他經常要處理政務至深夜,也常肚子餓。公孫劫又不喜麻煩彆人,就常備些菽豆肉乾。
久而久之,就有了這習慣。
倒不是公孫劫多喜歡吃。
純粹是這年頭條件就這樣……
要什麼沒什麼。
“有勞政哥。”
“這說的什麼話?”秦王政麵露微笑,淡然擺手道:“此次秦國是勢如破竹,而你給秦軍下的命令,更是助秦儘收楚民之心。沿途而過,楚人皆是喜迎王師。還有豎立的英烈碑,令秦卒奮勇向前。張蒼所寫的《民以食為天》也是甚好,字字珠璣、深入淺出,但凡識字的就都能讀懂。”
“我隻是做了些小事而已。”
公孫劫笑著搖頭。
這篇文章反複修改數十次。
把張蒼都氣的罵娘。
揚言就是最後一版!
如若再改,他就跳河裡明誌!
這篇文章洋洋灑灑千餘字,主要講述了寢丘老農槐的事跡。他家的良田被縣吏低價買走,全家淪為庸耕者。他的兒子因徭役而累死,楚軍潰敗後,逃卒將他的兒媳侮辱至死!
最後就剩下女孫這根獨苗。
秦軍進駐寢丘後,不入民宅不擾百姓。並且為饑民分饅頭,燉羊湯。經編戶齊民後,秦國又分給他二十畝良田。
老農槐無比感激,想要請秦卒入宅休息,可秦卒寧可淋雨也不入宅。最後老農感動的涕淚橫流,對秦王是歌功頌德。並且還檢舉了藏匿的楚國潰卒,因此得到公士爵位!
實際上就沒槐這個人,就有點類似是佚名。這些事跡都是糅雜而成,並非是一個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