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炳坤還有其他幾個副研究員,也都認為前置實驗可能存在差錯,但前置實驗的討論依舊是問題。
很多人對前置實驗有信心,是因為前置實驗的數據經過了幾次驗算,驗算的結果都是一致的。
哪怕是重新做驗算,大概率也是得到同樣的結果。
朱炳坤思索著說道,“張明浩剛才是說,他的研究能讓‘三階類Kawahara方程’簡化覆蓋計算量,是吧?”
其他人一起點頭。
原本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可孟國慶都去問張明浩數學問題……
難道是真的?
“我去看看。”薛坤坐不住了,乾脆站起來朝著對麵走去。
朱炳坤則問向陳帥,“你覺得呢?”
“不可能吧。”
“‘三階類Kawahara方程’太複雜了,那麼多人研究,張明浩即便很優秀,他也是一個物理係的博士……”
陳帥說的也有些不確定,最後感歎一句,“要是真能行,那就厲害了!”
……
孟國慶問的就是餘敏霞搞不懂的問題,也就是方程分析過程中,如何進行的‘近似代入轉化’。
他看不懂,想不明白。
張明浩並不意外,他隻是個物理博士生,但也知道研究的難度很高。
即便是現在,他也隻是找到了進行‘近似代入轉化’的規律,並沒有證明規律的正確性。
最初做代數轉化的時候,他依靠的是《正確感知》。
“我也不清楚為什麼要這樣進行代入轉化,但是,我找到了規律。”
張明浩說的很直白。
孟國慶聽罷愣了一下,再看向‘代入轉化’的步驟,頓時理解了。
他是偏微分方程領域的學者,知道數學領域有很多問題是這樣的。
找到規律,卻無法進行證明。
這也是最常見的數學問題:對某個發現的規律進行證明。
張明浩正要進一步講解,孟國慶打斷了他,猶豫著問道,“發論文了嗎?”
“正準備發,應該很快吧。”
“那快一點,完成論文先進行預投稿,把成果捏在自己手裡。”
“這個規律我就先不聽了。”孟國慶有些遺憾的搖搖頭。
‘規律本身’也是不小的成果,‘三階類Kawahara方程’的應用廣泛,而大部分工業應用乃至於實驗,所使用的計算方法都是代入數值求近似解。
有一種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計算量,可以對方程進行覆蓋性計算,也就能幫助求得更精確的解組。
一項研究的價值衡量標準,不僅僅是難度,還包括應用價值高,應用價值高,研究的意義就很重大。
張明浩明白孟國慶的意思,他大方的笑道,“沒關係,孟教授,晚上我總結一下,先把核心傳上去。”
“那就好、儘快啊!”
孟國慶這才認真聽起來。
實際上,張明浩確實不在意,因為他講的隻是一部分規律,‘近似代入轉化’有七種變換形式,和餘敏霞的方程有關隻有兩種形式。
其他方程涉及到的變化形式,也能對照著研究出來,但是也需要時間。
這些時間足夠完成預投稿了。
薛坤走進門的時候,就見到張明浩在認真講解著。
孟教授則認真在聽,還不時的點頭。
‘近似代入轉化’的規律有些複雜,但講解對象是偏微分方程領域的學者,好多地方簡單說一下就可以。
兩種變換形式,很快就都講完了。
張明浩講完了,孟國慶卻沒停下來,他迫不及待的開始用規律進行近似代入轉化,然後進行驗算。
薛坤站在一邊,忍不住問道,“你們說的是你那個研究?”
“對。”
張明浩簡單解釋了一下。
薛坤聽明白了,但心裡依舊滿是驚訝,‘三階類Kawahara方程’簡化計算,是物理博士生能研究出來的?
他看著專注於驗算的孟國慶,還是決定等等。
朱炳坤、陳帥也來了。
他們拉著薛坤到一邊,薛坤也做了同樣的解釋。
正說著話,孟教授忽然停下了筆,帶著激動說道,“規律是對的!”
“三個不同的方程,同樣的近似代入轉化方法,驗算結果都非常接近!”
“好啊!”
“這個規律真是太好了……”
他說著忽然站了起來,激動的看向張明浩問道,“張明浩同學,你還沒有入學,對吧?”
張明浩聽的一愣。
就見孟國慶握住他的手,激動道,“能研究出這個規律,絕對是天才,真正的數學天才!”
“你這樣的數學天才,應該來數學係讀博啊,學什麼物理,還是實驗物理,浪費人才啊!”
“江州大學允許物理碩士跨學科申請數學博士,怎麼樣?我做特彆申請,你跟著我讀博吧!”
“等你入學以後,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規律,證明它的正確性。”
“憑借這項研究,足以讓你成為優秀博士生,甚至是拿個獎了,到時候,留校也沒有問題……”
張明浩愣住了。
薛坤則聽得臉都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