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應用電磁學實驗室三樓一間空置的辦公室。
房間裡是三張挨在一起的辦公桌。
其中一張辦公桌上的電腦屏幕顯示著密密麻麻的數據文件。
桌上堆放著一大疊手寫資料。
張明浩站在電腦前,給其他三人介紹著,“這些文件是研究用的實驗數據,都是能找到的公開數據。”
“下麵幾個文件,有對數據進行分析的算法,還有記錄輸出數值的文件。”
說著一拍手寫資料,“這些就都是手動分析內容了……”
看著一大疊資料,李嘉鑫三人驚訝的直咧嘴。
李嘉鑫翻了下資料,忍不住問道,“這麼多,都是你自己做的?”
張明浩點點頭,裡麵可是包含十幾個日夜的辛勤,“就從實驗數據的分析開講吧。”
他說著講起了數據分析問題。
實驗數據分析,從分析方法、算法,再到分析結果。
最後,再進行計算。
數據分析沒什麼問題,算法和分析結果當然也沒問題。
當到了‘手動計算’的步驟,李嘉鑫等人頓時跟不上思路了,“這是怎麼關聯過去的?”
“是不是跳步了?”
“剛才那一步,沒懂,能不能再講一次……”
這是關係到襯底和器件數據關聯的內容。
張明浩的講解聽起來卻非常簡單,隻是把數據進行轉化、計算,然後就直接關聯在一起了。
他又講了一遍。
李嘉鑫等人跟著講解,極為認真的去思考理解,他們感覺好像是明白了,但仔細想又迷迷糊糊。
三人一起研究討論了一會兒,才差不多明白了個大概。
李嘉鑫問道,“這隻是一次分析,對吧?每一個數據包都進行一次?”
“對。”
張明浩肯定道,“數據多了,分析的多了,關聯才會更清晰,直到接近百分百。”
說著解釋了句,“關聯不可能達到百分百,中途的變換、計算有近似,實驗數據也存在偏差。”
三人理解的點頭。
“下一步,就是明確計算數值……”
這一步是進行實驗數值的計算。
計算方法非常的明確,就是運用大量的運算,包括計算機,包括人工,實驗數據轉化為真實的數值。
李嘉鑫等人一下子就理解了。
同時,也明白為什麼需要大量運算,每一個的實驗數據都需要分析,都需要歸總並進行‘近似’轉化。
‘近似’轉化,需要人工來進行,有些還需要特彆的分析研究。
下一步,是計算數值趨近性驗證。
“我們要對於上一步計算出的數值進行趨近性驗證。”
“這修正參數的過程。”修正參數,也是研究方法的核心。
李嘉鑫等人聽的更認真了。
張明浩講的很慢、很細,都是一個小步驟,再到下一個小步驟。
李嘉鑫等人還是感覺跟不上思路,“停一下!”
“是怎麼過去的?剛才那一步,到現在這一步。”
“不應該直接‘所以’吧?”
張明浩解釋道,“是這樣,兩個步驟可以直接轉化,你們研究一下就知道了。”
他說著找出了張手寫資料,“這是具體分析過程,你們看看……”
幾人接過手寫資料,紮在一起認真研究起來。
過了有二十多分鐘,他們確定張明浩說的沒問題,步驟轉化過程確實是這樣的,隻不過很需要時間進行分析。
他們對著手寫資料研究尚且如此,換做去自己去進行轉化……
怎麼做?
李嘉鑫等人都迷茫了。
手寫資料是對方直接完成的,講解的時候也是一步帶過。
“難道是我們……”
李嘉鑫忽然想到石耀坤說的一個詞,“能力不行?”
他扯了扯嘴角。
張明浩則繼續講解著,他從頭到尾都講的很細,每一個分析、每一個步驟,所有的過程都耐心的說。
李嘉鑫幾人有什麼疑問,他也很有詳細的解答,做到了對研究方法的全盤托出。
一上午時間過去了。
在簡單用過午餐後,研究方法的講解繼續進行。
不知不覺,天色漸黑。
張明浩已經累的不想說話,但總算完成了所有部分的講解。
李嘉鑫等人也非常疲憊,他們感覺一天時間耗費了一個月的腦子。
問題是,有些地方還是弄不懂啊!
張明浩想了想,說道,“這樣吧,你們把這些資料都複印一份帶回去,慢慢研究、慢慢分析,整個過程應該都明白了吧?”
“明白了。”
三人的回答有些垂頭喪氣。
“把資料帶回去,找更多人一起研究,就都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