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測定儀的數據是有記錄的吧?”
“會傳到電腦上!”
“數據絕對是跳了,最高15,又快速下降,一定是發生了什麼!”
“這是成功了吧?”
“都檢測到了數據,肯定成功了,張明浩,怪不得你那麼肯定實驗是真的,現在我也相信了!”
“所以我們複刻實驗沒成功,是因為沒有高精度檢測設備……”
朱炳坤和薛坤一人一句的說著,都激動快跳起舞了。
張明浩凝著眉頭,小聲嘀咕了句,“問題是,真沒成功啊!”
他說什麼似乎不重要了。
朱炳坤激動的推開門,馬上去查看電腦上的記錄,還一邊道,“這個發現非常重大,一定要保密!”
“對,保密!”
“誰也不能說出去!”薛坤堅定的話音,鏗鏘有力。
張明浩撓了撓頭,“我早就發論文了,識網上的下載量都有幾千……”
“那有什麼?”
朱炳坤根本不在意,“那個論文根本沒人信,都覺得是假的。”
“我們不說,就不會有人知道!”
“等我們把發現確定下來,發表出來,想想,前所未有的物理發現,該是多麼震撼……”
“這個發現能拿國際物理大獎,國內也能拿獎……”
“憑借這個研究,以後評個院士都夠了……”
朱炳坤和薛坤一起暢想起來。
研究的發現人肯定是張明浩,他發的論文都鬨上了輿論,成果歸屬是搶也搶不走的,作為第二發現人、第三發現人,或者是合作參與人,也很了不起。
一項前所未有的物理現象,太重大了!
重大,也要慎重。
實驗中出現的數值波動非常短暫,而且數值並不高。
朱炳坤馬上去了力學實驗室,去找黃海濤教授問了一下。
黃海濤對流動性測定儀非常了解,他說起了外在環境對數值跳動的影響,“突然性的數值跳動,受到外在環境影響的可能性很高。”
“比如,人走動引起的震顫,也會讓數值在低區間波動。”
“常規來講,‘50’以下都是低波動區間,檢測到的數據隻能做參考,無法用來說明什麼。”
這個回答讓朱炳坤有些失望,但他並沒有被打消積極性。
等回到實驗室,和薛坤、張明浩說了黃海濤的解釋,又繼續道,“15的數值偏低,但我們還要繼續實驗,也許就能製造出超過50的波動數值。”
“我也這麼想!”
薛坤的語氣非常堅定,“後續還要繼續實驗,多做幾次,就能進行對比分析。”
“要當個項目來做!”
“對!”
朱炳坤也堅定的點頭。
張明浩站在一邊,默然無語,他忽然感覺非常怪異。
怎麼好像顛倒過來了?
本來是他堅信實驗是正確的,現在換成了朱炳坤和薛坤,他們展露出的信心和鬥誌,似乎比自己還要充足的多。
他判斷實驗沒成功,朱炳坤和薛坤卻認為已經成功。
“……但是,真沒成功啊!”
記憶中,他所做的時間,空氣分子的流動是一直持續的。
當時用的檢測設備精度不高,但數值卻是一直在跳動,正因為如此,前身才會一直堅信實驗的正確性。
現在隻是數據出現小波動而已。
在實驗準備的過程中,他一直在使用《正確感知》,確信每一個步驟都是正確的。
可當整體使用《正確感知》,卻得到了錯誤的結論。
步驟都正確,整體卻是錯誤的。
從邏輯上來分析,肯定是實驗過程缺了某個關鍵步驟。
至於檢測到的數據……
或許是外在環境影響的波動?又或者是,即便缺少了某個步驟,特殊情況下,也能產生對空氣分子的乾擾?
張明浩想了很久也沒有頭緒。
他覺得問題可能出在‘未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