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粒子物理實驗室裡,幽藍的激光束在真空艙中劃出精準的軌跡,如同在宇宙畫布上勾勒的方程式。林小滿緊盯著全息屏幕,量子波動圖譜上的綠色曲線終於穩定在閾值區間,她長舒一口氣,指尖在控製台上敲下最後一組參數:“第17次校準完成,穩定係數68,持續觀測中。”真空艙內,拳頭大小的量子結構體懸浮在超導磁場中,表麵流轉的微光隨粒子運動節奏明暗變化,像是將一片濃縮的星雲封存在晶體裡。
身旁的顧錚正調試超導磁體的冷卻係統,液態氦在管道中循環的嘶嘶聲與儀器的嗡鳴交織成獨特的背景音。他手臂上的紅斑在白大褂下若隱若現,那是上次能量脈衝留下的印記。“暗物質探測器讀數有波動。”他突然指向監測屏,“地層深處的引力場正在發生微擾,振幅雖然隻有0.02伽,但足以影響粒子穩定性。”林小滿立刻調出三維模擬圖,結構體周圍的量子雲果然出現了細微的扭曲,像是平靜的水麵被投入石子。
三年前在獵戶座星雲捕獲這塊結構體時,沒人預料到它會顛覆現有物理體係。當時深空探測器在超新星遺跡中發現了這個散發奇異輻射的晶體,帶回地球後,粒子對撞機的首次激發就帶來了震撼發現——結構體釋放的微觀粒子能同時出現在兩個檢測點,軌跡呈現出“過去”與“未來”的雙重特征。顧錚將粒子軌跡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譜疊加的瞬間,實驗室裡隻剩下急促的呼吸聲:兩者的能量峰值分布完美吻合,仿佛這些粒子攜帶著宇宙誕生時的“基因密碼”。
為了捕捉起源粒子的真實狀態,他們創造了業界首個“無接觸觀測裝置”。這套融合了引力透鏡與量子糾纏技術的係統,通過監測粒子對時空曲率的微弱擾動間接成像,避免了觀測行為對量子態的乾擾。此刻全息屏幕上,三百多個參數指示燈同時亮起綠光,粒子軌跡在能量場中形成螺旋上升的紋路,每一圈螺旋都對應著宇宙膨脹的某個階段,宛如動態的宇宙演化模型。
“看軌跡節點的能量躍遷!”林小滿放大局部圖譜,屏幕上的光點突然分裂又融合,“這和暴脹理論預測的量子漲落完全一致!”顧錚迅速調出數據庫,將觀測數據與理論模型對比:誤差值僅0.003,這意味著起源粒子的運動規律,或許正是解開宇宙快速膨脹之謎的關鍵。實驗室的時鐘指向淩晨三點,咖啡杯早已空了,兩人眼中卻閃爍著比粒子更亮的光芒。
意外在黎明前突然降臨。結構體的能量讀數毫無征兆地飆升,紅色警報燈瞬間染紅了實驗室。全息屏幕上的粒子軌跡開始紊亂,原本有序的螺旋變成雜亂的折線。“暗物質富集區活躍了!”林小滿盯著外部監測數據,地層中的暗物質密度在十分鐘內增長了三倍,其產生的引力漣漪正衝擊著真空艙的磁場屏障。顧錚抓起防輻射手套衝向超導磁體控製台:“必須重新排列線圈,用磁場梯度抵消引力乾擾!”
當他手動調整線圈參數時,防護服的輻射警報器開始急促鳴叫。林小滿同步啟動備用冷卻係統,液態氮注入的瞬間,真空艙周圍泛起白霧,結構體的溫度以每秒5度的速度下降。“還差0.3度!”她緊盯著溫度計,零下272.15攝氏度——這個接近絕對零度的數值,是理論計算中粒子最穩定的臨界值。當溫度最終定格,警報聲戛然而止,屏幕上的粒子軌跡重新凝聚成優美的螺旋,隻是這一次,軌跡中多了幾個閃爍的金色節點。
“這些是……新的粒子態?”顧錚摘下手套,手指因低溫微微顫抖。林小滿將節點數據導入分析係統,屏幕上彈出一行提示:“檢測到時空曲率異常,符合‘奇點前狀態’理論模型。”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震撼——他們可能觀測到了宇宙誕生前的量子狀態,那片連光都無法逃逸的“虛無”,此刻正通過粒子軌跡向他們展露真容。
晨曦透過實驗室的窗戶灑進來,照亮了兩人疲憊卻興奮的臉龐。真空艙中的結構體依舊散發著幽光,那些在能量場中舞動的起源粒子,正將宇宙最古老的秘密編織成可觀測的軌跡。林小滿在實驗日誌上寫下:“首次穩定捕獲起源粒子持續態,下一步:解析軌跡中的時空編碼。”而她和顧錚都清楚,這串粒子微光背後,或許藏著人類認知邊界之外的浩瀚真相,等待著被勇氣與智慧喚醒。
喜歡彆唱了,路邊的狗都有遺憾了!請大家收藏:()彆唱了,路邊的狗都有遺憾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