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若水通過打分選出了上百件展品,這裡透露其中前十的部分。
第十名,《硝煙》,在單獨的小展廳裡釋放戰火的焦土味、血腥味,配合斷壁殘垣的投影,使人體會到戰火的無情。
第九名,《消融的武器》,用冰、鹽、可降解塑料複刻的武器陣列ak47地雷等),在恒溫展廳中持續融化,滴落液體滋養下方麥苗。材料溶解本身即反戰宣言,物理消解過程強調反戰的時效性。
第八名,《麵包彈殼》,這是一個食物的體驗館,3d打印的子彈、地雷造型麵包,原料來自戰亂地區救濟糧配方,觀眾可掰碎蘸取象征土壤的巧克力粉食用。展覽以食物作為和平媒介,展現了“摧毀武器→轉化為營養”的精巧設計。
第七名,《記憶的殘骸》,畫作原稿描繪了戰機轟炸一天之內的變化,淩晨人們在菜市悠閒買菜,天亮建築漸漸被轟炸,變為廢墟,晚上重新天黑,幸存者相擁而泣。全畫周而複始,用一種運轉的機關,經曆實時間變化不斷改變畫麵,將戰火的來臨描繪得栩栩如生,整幅畫麵圍繞觀者,使身臨其境。此畫長達一百米,首位相接,畫高三米,熊奇壯麗,將戰爭的慘烈與其帶來的深重苦難直接顯現在觀者麵前。
第六名,《止戈》,一個機械手臂,拿著毛筆,就著長卷,從左往右用血不斷書寫“戰”字,字體融化形成一塊塊深淺不一的痕跡,像是戰火洗禮後的屍山血海,他們在介紹牌上寫:化開的墨水象征傷害的不可逆,按鈕按下的戰場配音控製機械臂更瘋狂的抖動,象征戰爭一發不可收拾。
第五名,《數據之殤》,三屏聯動動畫,將曆年戰爭傷亡數據轉化為粒子流。左屏按年代順序的戰爭次數,規模,形成大小不一的粒子流;中屏粒子流組成一個個戰爭人物,戰爭地名,顯示在亮度分化的地圖上;右屏播放曆代戰後的焦土景觀,還模擬了人們努力重建的場景。
第四名,《共生傷疤》,半透明樹脂製造的樹樁內部嵌滿了ed脈絡,表麵都是彈孔和爆炸產生的劃痕。當觀眾將手放在“傷口”時,內部燈光隨溫度略微上升,而從血紅色變為象征新生的嫩綠,暗喻人溫暖的體溫修複生態,戰爭傷痕與生命複蘇的視覺化共生。
第三名,《失落回憶》,牆上投影了在戰火中消失的數個文明,模擬了這些失落文明曾經的興衰,現場還給觀眾免費發放那些消失的文明的資料彙總的書籍。舊文明的令人神往之處,讓人痛恨戰爭的殘酷。
第二名,《穹頂之下》,用真實難民帳篷改造的球形放映廳,內壁投影360°紀錄片,記錄多個衝突地區平民的日常:教師在殘垣中授課,醫生在停電中手術……物理空間與影像空間的疊加,觀眾坐於草墊上觀影,帳篷外實時投影觀眾剪影形成“共同避難”意象。
第一名,《他者的童年》,多個觸摸屏陳列根據戰地記者拍攝素材生成的兒童經曆,更是有個人體驗倉,還提供了戰時各方行動的選擇,每按一下更新一則,選擇會影響故事走向。觀眾改寫結局後,係統自動匹配真實世界各地的和平誌願項目,讓觀眾選擇是否加入項目。
《他者的童年》之所以占據第一名,是因為它聯動了曆史與未來,根據曆史上的戰爭情況,推薦打出各結局的觀眾加入戰事情形相似的地區促和平項目,有利於和平的放大發展。
除了顧若水安排的上百個主展廳,還留了兩個活動展廳。
主活動展廳放置了一排排反戰主題的遊戲器械,副活動展廳是一個籌集會,籌集和平基金會的創始會員。
展會辦在李千秋聯係的巨大場館,這是燕國最大的展廳——有意空間,展覽由燕國文化部前輩特批,這位前輩德高望重,很欣賞李千秋這樣的外交人才,對於李千秋和顧若水的反戰思想極為推崇。
喜歡聖使流年請大家收藏:()聖使流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