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的時間很快過去。
四場考試:大經、兼經、子史論、時務策。
武鬆全部用朱熹的理學思想為主線作答,同時聯係北宋的朝政。
作為穿越者,武鬆對北宋的危險和弊病洞若觀火。
所以,不管是理論,還是時政,全都完美無缺。
巡考的胥吏把卷子收好,然後全部糊名、封存,由主考官拿走。
考場打開,武鬆緩步走出。
吳英傑和林震從後麵追上來,兩人臉上皆有喜色。
“武鬆,你考得如何?”
吳英傑語氣帶著挑釁,武鬆停下來,反問道:
“你考得如何?”
吳英傑扯了扯身上的衣服,傲然道:
“這次的大經是我熟知的,在家時,阿爹曾經說過。”
“這麼說,這次你能得解元?”
吳英傑看了看林震,嘿嘿笑道:
“不敢說解元,有林兄在,中舉人自不是問題。”
武鬆冷冷一笑:“當日在縣裡,你說若是我過了童子試,你便認我做乾爹。”
“如今兩月過了,你何時喊我一句‘乾爹’?”
說起以前的事情,吳英傑覺得丟人,紅著麵皮道:
“當日見你讀書時間少,這次我必定是中的。”
“這次州解試,隻取10個舉人,你武鬆斷然中不了。”
北宋科舉競爭極其殘酷,每個州都有舉人名額,由朝廷根據各州總人口確定。
大州人數多、小州人數少,就像高考的時候,每個省的錄取名額不一樣。
恩州府作為一般的州,雖然考試人數有800多人,但錄取名額隻有10個。
當真是百裡挑一!
武鬆淡淡一笑,轉身就要走。
就在這時,一個身穿錦衣的男子走出來,幾個仆人替他拿東西。
見到林震,男子停下來,作揖道:
“林震兄弟,考得如何?”
“何兄,自是不敢與何兄相提並論。”
武鬆猜測,此人就是知縣張知白口中的何運貞。
幾個人說話,武鬆轉身就走,不想多糾纏。
何運貞卻已經注意到武鬆,連忙搭話:
“這位想必就是清河縣武鬆兄弟。”
武鬆無奈,停下來道:“正是,想必兄台是何運貞吧?”
“不錯,在下何運貞。”
“聞名不如見麵,見麵勝似聞名。”
何運貞展開折扇,嗬嗬笑道:“武鬆兄弟的《臨江仙》拜讀過,足以流傳啊。”
“些許詩賦罷了,不是科舉正業。”
北宋初期,科舉還有關於詩賦的考核。
但是,王安石變法後,廢除了詩賦,隻考經義、策論。
目的是篩選出能做實事的人,不要吟詩作對的人。
何運貞嗬嗬笑道:“武鬆兄弟說得對,文采再好,也和舉業無關。”
這是明擺著諷刺,取笑武鬆寫的詩賦再好也沒用。
武鬆笑了笑,轉身離開,懶得跟何運貞廢話。
望著武鬆離去,林震搖頭冷笑道:
“這個武鬆傲得很,路上與他搭話,卻是個不理人的。”
何運貞笑了笑,沒有理會林震,帶著仆人離開了。
吳英傑低聲問道:“林兄,這就是何公子?”
“不錯,他就是河東路轉運使何正複的公子。”
恩州府屬於河東路管轄。
恩州府相當於地級市,河東路相當於一個省。
河東路有四個官員:安撫使、轉運使、提點刑獄、提點常平。
轉運使負責一個省的財政、監察,相當於常務副省長兼任省紀委書記,權力很大。
大名鼎鼎的包拯就曾經當過陝西轉運使。
何運貞的父親是河東路轉運使,妥妥的官二代!
吳英傑羨慕地看著何運貞離去,心想如果自己是官二代就好了。
林震也歎息道:“我原來不知道他也參加州解試,看來這解元,非他莫屬。”
北宋的科舉很嚴厲,但權力總有乾預的機會。
何運貞作為河東路轉運使的兒子,肯定占優勢。
官場之上,最講究人情世故。
不管吳英傑、林震怎麼想,武鬆回到客店,潘金蓮站在門口眼巴巴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