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鬆坐下來,董逸說道:
“這差事,是你想要的,還是他們給你的?”
“學生自己想要的。”
“嗯,我猜也是,以你的才智,若不想要,蔡京拿你沒法子。”
確定是武鬆自己要的差事,董逸鬆了口氣。
武鬆自己想要,說明武鬆自己有辦法,不用擔心被人坑。
這時,一個國子監的學生走進來,想要和董逸討教學問。
見到武鬆,學生行禮道:
“在下孫誠,見過武修撰。”
武鬆起身回禮:“幸會。”
“聽聞武修撰領了當兵的差事?”
這話頭聽起來不對勁,武鬆點頭道:
“是。”
“君子不器,武修撰身為狀元,又寫了《四書章句注解》《傳習錄》,如此大才,為何不著書立說,非要到邊關當兵?”
這個孫誠看不起當兵的,把自己讀書人的身份看得太高貴了。
武鬆問道:“讀書為何?”
“為求道?”
“何為道?”
“天地之心。”
“天地不語,如何知天地心?”
“天不語,以民知之。”
“說得好,天道便是人道,我問你,如今百姓過得如何?”
“天下承平、百姓安樂。”
武鬆深深吐出一口氣,說道:
“聖上英明,我朝太平不假。”
“但每年給遼國的歲幣,哪個不是民脂民膏?”
“我等吃朝廷俸祿、享受百姓米糧,卻不能為他們分憂,豈非屍位素餐?”
“讀書人當為國為民,西夏使者卻當麵折辱聖上,揚言要睡皇後公主。”
“我問你,你能奈何?你寫書便能寫死他們?”
孫誠被說得啞口無言。
武鬆繼續說道:
“我等讀書人不可閉門造車,當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提刀破強敵!”
“君子六藝,騎射弓馬都在其列。”
最後,武鬆說道: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外麵的情勢如何,非你所知。”
“我今日說句話,往後幾年便知分曉。”
孫誠明顯不服氣,拜道:
“武修撰請說。”
“我朝最大的強敵便是遼國,但遼國已是強弩之末,馬上有一個更強大的敵國,它將覆滅遼國。”
“屆時,我大宋就須與它為敵!”
“我朝如今的戰力,尚且不如遼國,若是遇到,你以為當如何?”
孫誠和董逸同時悚然,震驚地看著武鬆。
“恐有滅國之危!”
武鬆說完,孫誠半晌才說道:
“武修撰聳人聽聞,你有何證據?”
武鬆歎息道:“你等太無知了,你且去打探遼國會寧府的消息。”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聖人見微知著,你學識太淺。”
“我今日出征西夏,並非隻為抵禦西夏,我此去是為了救國、救天下蒼生!”
孫誠心中不服,卻又無法反駁。
“待我問了遼國的事情,再回答武修撰。”
說罷,孫誠急匆匆走了。
董逸抬頭看著武鬆,問道:
“你如何知曉的?”
武鬆當然不能說自己是穿越者,所以知道這些。
“老師,君子見微知著,今日所言,必有應驗。”
“東漢滅亡時,五胡亂華,我漢人生靈塗炭。”
“有亡國、有亡天下,若是不能力挽狂瀾,中原有傾覆之危。”
聽完武鬆的話,董逸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回答了。
他突然發現武鬆絕非表麵那般,見識猶如汪洋大海,不可測度。
“胡博士在慶州做知州,他也是你老師,到了渭州,你可以找他。”
“學生記住了,學生告辭。”
董逸起身,送到門口,望著武鬆離去,心中十分不安。
武鬆才華橫壓當世文人,卻又完全不像個文人,想要以武取勝。
這種人,一般都是...反賊!
“此子...是福是禍..”
董逸喃喃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