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到了武鬆家裡,武鬆正打算出門找個宅子,安頓李師師。
問了事情緣由,武鬆沒有立即進宮,而是先去了何正複家裡。
到了何府,聽說武鬆來了,何正複連忙出來迎接。
“多謝何叔的宅子。”
“幾處宅子而已,值得甚麼。”
進屋坐下,何運貞連忙出來,問道:
“哥哥如何得空過來?”
武鬆說道:
“蔡攸那廝不學無術,聖上要他批閱奏折,他卻不會。”
“我的意思,組建內閣,以蔡攸為首,再挑選幾人協助。”
“我想請何叔入閣。”
何正複聽了,眼睛放光。
作為官場老人,何正複聽出了其中的好處。
這個內閣,相當於蔡京組建的講議司,重要的事情全憑自己決定。
隻要進入其中,就是權臣。
何正複咽了咽口水,問道:
“二郎,不怕朝臣反對麼?”
武鬆笑道:
“童貫還在梁山賊寇手中,蔡京剛剛罷了官,誰人反對我?”
“再者,我並非蔡京那等胡作非為,我行正道,忠直之士應當擁護我。”
何正複問道:
“二郎還想請誰入閣?”
“再請張叔入閣。”
張吉是尚書右丞,他肯定要入閣的。
“還有國子監祭酒董逸,此人學識淵博,且是正直之人。”
何正複微微頷首,讚同武鬆的意見。
如果全是武鬆這邊的人,肯定會有反對聲音。
但是,如果吸納有名望的人,阻力就會小得多。
何正複掐指算道:
“蔡攸、我、張兄、董祭酒...二郎不入閣麼?”
“我暫且不入閣,有兩位叔父在即可。”
武鬆看向何運貞,說道:
“我本想讓賢弟入閣,但何叔已經入閣,你再去便不合適了。”
父子同入內閣太紮眼了,就算嚴嵩也不敢這樣做。
所以,何運貞不能去。
何運貞馬上說道:
“小弟知曉,父親入閣足矣。”
何正複說道:
“蔡攸不懂政務,實際決定的便是我和長兄、董祭酒了。”
“還有秦王,他雖然賜封秦王,但需入閣,才能掌控朝政。”
武鬆讓趙楷入閣,是想讓天下人閉嘴。
免得有人說武鬆拉幫結派,意圖謀反。
何正複點頭道:
“對,請秦王入閣。”
“那此事須稟奏聖上,得了聖上應允才可。”
武鬆說道:
“切不可上奏,此事隻可做、不可說。”
“聖上命蔡攸處置奏折,蔡攸請朝臣參與,僅此而已。”
何正複想了想,用力點頭道:
“二郎說得有理,待生米成了熟飯,木已成舟,便順理成章。”
“正是如此,我等這便去尋張叔、秦王和董祭酒。”
何正複欣然起身,何運貞跟隨。
幾人先到張吉家裡。
張吉聽了後,心中大喜,又到了國子監。
董逸聽聞武鬆來了,欣喜來見。
客套完畢後,武鬆說了自己的打算。
董逸聽完後,卻問道:
“二郎不怕天下人議論麼?”
“無非是說我武鬆擅權罷了,公道自在人心,讓他們去說。”
“二郎有心撥亂反正,我當相助。”
董逸答應了,跟著武鬆一起又到了秦王府。
趙楷出來相見,聽了事情緣由後,自然也答應。
於是,武鬆帶著何正複、張吉、董逸和趙楷、何運貞,進了禦書房。
蔡攸正躺在椅子上打盹。
武鬆上前踢了蔡攸一腳,罵道:
“你這廝,聖上命你處置政務,你卻在此睡覺。”
蔡攸睜開眼睛見到武鬆,罵道:
“你這廝,我讓人尋你,半天不來。”
“我乃中書侍郎,你這廝不聽我號令。”
武鬆不以為意,指著趙楷幾個人說道:
“我一人便是三頭六臂,如何做得這許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