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軍大帳內,劫後餘生的振奮與現實危機的沉重交織,氣氛十分凝重。
關羽坐於主位,燭光映照著他威嚴的麵容,丹鳳眼開闔間,精光逼人,卻也難掩深處的一絲疲憊。帳下,關平、周倉、廖化、趙累等核心將領肅立,都督趙累本統軍駐於南岸圍困襄陽,日前吳軍偷襲南郡至荊州軍於襄陽潰逃時由親衛護送,趁吳軍尚未完全掌控兩岸渡口撐著幾條小船逃回北岸。此時,他們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一人身上——立於帳中的裴謙。
“裴謙。”關羽的聲音沉渾,打破了帳中的寂靜。
“末將在。”裴謙抱拳躬身。
“偃城阻敵,斬將破軍,已顯汝之手段。今日一戰,汝以孤軍力挽狂瀾,提振三軍士氣,功莫大焉。此前擢汝為都尉,尚不足以酬此殊功。”
關羽略一停頓,帳中落針可聞。
“即日起,擢升裴謙為摧鋒校尉,授牙門將秩!爾所部親衛營,營號更易為‘摧鋒’!不再隸於關平麾下,直歸本督帳前聽令!”
此言一出,帳中諸將神色各異。關平眼中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失落,但隨即化為坦然與認可。摧鋒校尉,此非尋常校尉,乃攻堅破銳之先鋒;“牙門將”雖非極高,卻意味著獨領一營、牙旗所指的權責;而直歸關羽麾下,更是莫大的信任與倚重。這等升遷,堪稱破格。
裴謙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波瀾,單膝跪地,沉聲道:“末將裴謙,謝君侯擢拔!必竭儘駑鈍,以報君侯!”
“起來。”關羽一擺手,目光隨即掃過帳內眾將,那絲疲憊被銳利取代,“今日之勝,乃將士用命,天佑我軍。然……然大勝之下,危機迫在眉睫!江陵已失,糧道斷絕,此乃我心腹之患!軍中流言四起,士卒皆念家小,軍心浮動,譬如累卵!徐晃、曹仁雖暫退,然呂蒙虎視於南,旦夕可至!我軍雖勝,實已陷於四戰之地,進退無門!”
眾將皆默然,深知關羽所言俱是事實,勝利的喜悅被冰冷的現實迅速衝散。
關羽霍然起身,手按劍柄,聲音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故而,坐以待斃,必是死路一條!唯今之計,唯有行險一搏!”
“其一,即刻遣使,飛報上庸劉封、孟達,令其速發援兵,東出接應!”
“其二,”他目光灼灼,掃視眾人,“我軍新勝,士氣可用!當趁曹仁新敗,驚魂未定,徐晃新挫,立足未穩之際,一鼓作氣,強攻樊城!樊城若下,我等方有據城固守、以待時變之本!此乃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強攻樊城?!眾將心中皆是一震。樊城之堅,曹仁之韌,他們圍攻數月豈能不知?如今雖勝一陣,但士卒疲敝,攻堅器械多有損毀,此時強攻,無異於以卵擊石!然而,帳內一片寂靜,無人出聲。他們早已習慣了關羽的獨斷專行,尤其在軍政大事上,君侯一旦決斷,幾無更改可能。
就在這片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個聲音毅然響起,清晰而堅定,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並非恐懼,而是決意。
“君侯!末將裴謙,鬥膽進言!”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剛剛被擢升的年輕校尉身上。
關羽丹鳳眼微眯,看向他,看不出喜怒:“講。”
裴謙上前一步,再次躬身,語氣卻無比清晰:“君侯明鑒!強攻樊城,末將以為……有四不可。”
“我軍方經血戰,士卒疲敝已極,體力、士氣皆在低穀。此刻驅疲敝之師再攻堅城,猶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此一不可也!”
“其二,樊城之堅,曹仁之韌,我等圍攻數月未得寸進,徐晃雖退卻近在咫尺,吳軍隨遠卻旦夕可至,城中守軍皆知援軍在側,必作拚死抵抗,我軍強攻,傷亡必巨,恐難競全功!”
“其三,亦是燃眉之急——糧草!後路已斷,江陵糧秣儘失,我軍隨身所攜尚能支撐幾日?一旦頓兵堅城之下,糧儘之日,便是全軍潰散之時!此非戰之罪,乃坐以待斃!”
“其四,軍心不穩,禍起蕭牆之危遠勝城外之敵!軍中皆知家小陷於南郡,人人歸心似箭,又兼饑寒交迫,久戰生怨。此刻若再令其死傷枕藉於堅城之下,恐未等徐晃、呂蒙來攻,營中便有巨變!”
他抬起頭,目光坦然地迎向關羽,聲音沉痛而懇切:
“君侯!背水一戰,非是自陷死地!而是當於絕境中,尋一線生機!強攻樊城,十死無生!唯有另辟蹊徑,方可為我荊州軍爭取喘息之機,覓得生路!”
舉兵攻城的弊端在場的誰都心知肚明,但說到“生路”眾人便都生出希冀了,關羽也想聽聽這如彗星般崛起的部下究竟還有何過人之處,放鬆身姿緩緩坐下後,關羽道:“有何蹊徑?”
“生路在於‘緩’與‘分’!”裴謙斬釘截鐵道,“末將鬥膽,進上、下二策!”
“上策:聯魏緩吳,疑兵之計!”他語出驚人,“我軍可立即釋放於禁及尚未運往南郡的降卒,並以君侯之名,修書一封與曹操,陳說利害,暫緩兵戈。信中隻言吳人背盟,襲我後方,勢大難製,願與魏王暫息乾戈,共禦江東之暴戾!此舉非真議和,實為緩兵之計。”
關平聞言,忍不住插話,眉頭緊鎖:“行之此言未免…曹操老奸巨猾,豈會中此拙計?他應樂見吾等與吳拚個兩敗俱傷!”
裴謙立刻回應,思路清晰:“少將軍明鑒!曹操自然未必肯信,然此計著落在曹仁、徐晃,著落在呂蒙疑與不疑!魏吳聯盟本就脆弱,全因我軍存在而勉強維持。若我軍主動釋放善意於魏,甚至隻是做出此等姿態,消息傳至呂蒙耳中,必使其疑竇叢生,懼我是否與曹氏暗通款曲。”
廖化疑道:“曹仁、徐晃之說為何意?”
裴謙又朝著端坐的關羽一拜道:“君侯,請恕末將僭越。”
關羽心下雪亮,知道裴謙要說什麼,頷首道:“但說無妨”
裴謙轉向廖化道:“隻需君侯手書懷有請和之意,想那曹仁、徐晃亦都通曉君侯與魏王之過往,絕不敢輕舉妄動。”
廖化聞言問問頷首,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