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了精神,放下刀叉,拿起桌上的紙筆,快速畫了個簡易的算法模型圖:
“您看,傳統的多模態融合是固定權重,我把光照強度、物體輪廓清晰度設為動態參數,當光照低於閾值時,自動提高紅外數據的權重,這樣就能避免視覺數據偏差帶來的影響。”
慕辰萃湊過來看了一眼圖紙,眉頭漸漸舒展:
“這個思路可行,比我們現在用的固定權重模型更靈活。”
“那你之前說的邊緣計算與雲端協同架構,具體怎麼實現任務下沉?”
“其實核心是分任務層級。”
我指著圖紙繼續說,“把簡單的目標識彆、距離測算這些任務放在本地終端,用輕量化模型處理,複雜的場景分析、路徑規劃再上傳到雲端,這樣既能降低延遲,又能減少雲端的算力壓力。”
“我之前做過測試,本地終端處理簡單任務,延遲能從原來的150毫秒降到50毫秒以內。”
慕辰萃眼睛亮了起來,放下刀叉,身體微微前傾:
“這個數據很可觀,如果能應用到人形機器人上,視覺定位延遲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你有沒有考慮過和研發部對接,把這個方案細化一下?”
我心裡一陣激動,連忙點頭:
“當然想!如果能參與到項目裡,我肯定全力以赴。”
頓了頓,我又想起之前的想法,忍不住說:
“不過慕總,我覺得現在全球的人形機器人都有個通病——大多需要人工遠程控製,說是人形機器人,其實更像提線人形木偶,沒有真正的自主運作能力。”
慕辰萃聞言,挑了挑眉,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聽你這口氣,是有突破自主運作瓶頸的思路了?”
我故意賣了個關子,端起高腳杯晃了晃酒液:
“思路是有,但涉及到一個我獨創的六十卦AI算法,一時半會兒也說不清楚。”
“慕總,今天先不說工作了。”
“難得您願意跟我吃飯,我敬您一杯,感謝您給我這個機會。”
慕辰萃看著我,眼神裡帶著幾分探究,卻也沒追問,端起酒杯和我輕輕碰了一下:
“好,但下次有空,你得把你的獨創算法給我說說。”
“一定!”
接下來,我們聊些輕鬆的話題。
我放下刀叉,喝了口紅酒,笑著說:
“慕總,您上學的時候,在實驗室是不是也經常熬通宵?”
“我之前為了調試一個AI視覺模型,在實驗室待了整整三天,最後模型跑通的時候,我直接趴在鍵盤上睡著了。”
慕辰萃聞言,嘴角勾起一抹淺笑,眼神裡帶著回憶:
“何止是熬通宵,我們那時候做機器人步態優化,實驗室的地板都快被我們踩出坑了。”
“有次為了趕競賽deadline,我和楊沫、菲兒在實驗室住了一個星期,最後提交完方案,三個人直接在實驗室的沙發上睡了一天一夜。”
“沒想到學姐您也有這麼拚的時候。”
我笑著說,“我還以為您一直是那種輕輕鬆鬆就能拿第一的學霸。”
“哪有那麼容易。”
慕辰萃搖了搖頭,“那時候為了讓機器人能平穩上下樓梯,我們改了不下二十版步態算法,每次調試都要扛著幾十斤的機器人來回跑,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日子反而最難忘。”
我們從大學實驗室的趣事,聊到對科技行業未來的看法。
夕陽西下,我們的用餐也結束。
我招手讓服務生過來結賬,然後帶慕辰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