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工資/獎金:李言可以給自己製定一個“合理”的薪資標準和年度績效獎金。
這筆錢會像普通員工一樣,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後,合法地轉入他的個人賬戶。
這是最常規的操作。
股東分紅:這是將公司利潤轉化為股東個人收入的主要方式。
公司需要先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稅後淨利潤的一部分可以由股東會,其實就是李言自己決議進行分紅。
分紅所得,李言還需要再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
舉例:若分紅1000萬,公司層麵已繳稅,李言個人還需繳納200萬的個稅,實際到手800萬。
稅負很高,但完全合法。
費用報銷:
李言因公產生的消費,如上次的酒店宴請客戶、出差機票、住宿費等,可以憑發票實報實銷,這筆錢從公司賬戶出,進入他的個人賬戶用於衝抵墊款,不屬於個人收入,無需繳稅。
這是最合規的“省錢”方式。
核心區彆在於公司的錢用於公司經營發展是免稅的;
但一旦要變成股東個人的消費性財產,就必須麵對高額的所得稅。
聰明的老板會儘量將個人消費“公司化”,即將個人所需的物品、服務,轉化為公司經營所需的資產和費用。
李言壓根沒想過用稅後的個人分紅來買車。
他要用公司的錢買,作為公司固定資產。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
購買車輛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其進項稅額可以用於抵扣公司需要繳納的增值稅。
一台100萬的車,立馬就能省下約13萬的稅。
車輛作為公司資產,每年可以計提折舊,折舊費用可以計入公司運營成本,從而減少公司的利潤總額,最終節省企業所得稅。
假設車輛按5年折舊,每年就能抵扣20萬的成本,相當於每年省下5萬的企業所得稅。
車輛的保險、保養、維修、油費,甚至司機的工資,全部可以計入公司管理費用,取得合法發票後都能進行稅前列支,進一步為公司節稅。
簡單來說公司花100萬買輛車,實際通過抵稅,可能隻花了6070萬,同時還擁有了車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這是任何一家私營企業主都會采用的標準操作。
李言也不例外。
此時李言拿起桌上的座機,直接撥通了行政人事副總監小陳的內線電話。
“小陳,有兩件事你儘快辦一下。”
“第一,幫我招聘一名專職司機。要求:年齡35歲以上,駕齡長,無不良記錄,性格沉穩,嘴巴嚴實,有給領導開車的經驗最好。待遇從優,重要的是人要可靠。”
“第二,招聘一名總經理助理,女性。要求:本科以上學曆,形象氣質佳,溝通協調能力強,英語良好,熟練使用辦公軟件,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和保密意識。工作經驗不限,但聰明、好學、責任心重是必須的。”
他的要求非常清晰。
招聘司機是為了安全和省心,招聘助理則是為了將自己從瑣碎事務中解放出來,提高決策效率。
對助理的外貌要求並非出於俗氣的目的,而是因為在商務場合,助理的形象也代表著公司的門麵。
能力和情商,才是他最終看重的核心。
放下電話,李言已經開始構思下午要去哪家奔馳4S店看車了。
這一切決策都冷靜而務實,每一步都計算著如何將個人需求與公司發展利益最大化地結合。
這,就是一個企業掌舵者的日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