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從莫逢春最後的兩句話裡,慢慢品過來了點味兒。
程以嘉是因為任務接近莫逢春的,雖然他對莫逢春很主動,其中的關心也並非作假。
但誠如莫逢春說的那樣,不純粹的好意,也是彆有用心。
他要與莫逢春打好關係,因為有求,所以看似處於被動狀態,一切都取決於莫逢春的態度。
但實際上,真正被動的是莫逢春。
因為她多了個隱藏任務,那就是給程以嘉留下深刻印象,方便日後拆他跟陸望澤的男同線。
要讓程以嘉在任務結束後,依舊能偶爾惦記著她,並不是太輕鬆的事情。
或許正是意識到了這點,莫逢春最開始與程以嘉相處時,並不發言,也不回應,隻是偶爾視線落在他身上片刻,而後又慢慢移開。
係統原本以為莫逢春當時是在擺爛,但現在回想起來,莫逢春更像是一邊維持著陰鬱形象,一邊觀察程以嘉的性格與特點。
麵臨凝滯的平靜關係,程以嘉必定會想辦法推動,而莫逢春也一直都在等著他的新動作。
故意打翻飲料,坦蕩地承認自己的惡劣,她用著那張平靜到麻木的表情,就連嘴裡吐出的話語,都敷衍到沒染上什麼情緒。
僅僅是靠著隻言片語和適當的語調停頓,便引得程以嘉按照她想要的方麵聯想。
為什麼莫逢春會做出這番冒犯人的行為?
因為她本就陰沉,尤其是還經曆了這樣的慘案。
這個敏感到尖銳孩子,哪怕嘴上說著故意,卻依舊不能將其行為定義為真正的不禮貌。
程以嘉下意識這麼想,自然也就不會對莫逢春生氣,甚至還會表現出更包容的態度。
實際上,莫逢春要的就是程以嘉這樣想她。
她麵無表情地說出異樣又病態的天真話語,也不過是想要加深程以嘉對她的片麵認知而已。
當然了,表現出的不正常也不能過火,她更要適當展現這個年齡該有的幼稚和天真。
比方,裝作聽完程以嘉的回應後,出於認同感,第一次給他遞了零食。
哪怕隻是吃剩的三顆杏仁。
【她是個可憐到有些不正常的孩子,本性並不壞,因為太聰明敏銳了,所以提早意識到過於依賴我,隻會在分離的時候更痛苦絕望,出於自保,才會做出不適宜的行動。】
這樣的想法,在莫逢春明裡暗裡的引導下,會在程以嘉的腦海裡愈發根深蒂固。
意識到自己在與莫逢春的相處中,確實沒能維持好本該有的距離感,程以嘉必定會本能地將自己擺在過錯方。
所以他對莫逢春道了歉。
真摯的,愧疚的。
莫逢春已經提供了他所需的訊息,他的任務已經結束,這個道歉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告彆。
如果不能在此時,留下能扯住程以嘉的鉤子,哪怕之後還有機會遇到程以嘉,他也會因為愧疚以及不自在,下意識避開她。
這樣,她的隱藏任務就算失敗了。
莫逢春不會任由這種情況發生。
所以她留了鉤子。
【你是不是不會來看我了?】
——你真的要走了嗎?
【還說不是假惺惺。】
——果然一切都是為了任務。
專為程以嘉量身定製的魚鉤。
因為害怕離彆,所以先一步將人推遠,卻又會在麵臨真正的離彆之時,說出這般平淡,卻令程以嘉聽起來難過又酸澀的話語。
若程以嘉今後真的不再來看莫逢春,那便坐實了莫逢春說他虛偽且假惺惺的話,若他真的會再次來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