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蜜桃飽滿多汁,解渴又解饞。
李石狼吞虎咽,一連吃了三顆,才心滿意足地入睡。
因為睡的時候快淩晨五點了,實在太晚,所以他也罕見地九點鐘才起來。
看著旁邊依舊熟睡王悅蘭,俏臉上粉撲撲的,和昨晚吃的水蜜桃一樣的水靈,李石笑了笑,知道她實在累了,便小心翼翼地下床,來到廚房,自己動手下了一大碗雞蛋掛麵,乾掉後開始繼續琢磨書法學習的事。
自從開始喝茶後,除了書房,擺放在連接餐廳與客廳之間的島台一側也擺上了茶具。
泡了壺銀針,李石端著茶杯轉身望著落地窗外坐的景色。
與沉浮了無數年的江水相比,兩岸的高樓大廈倒是顯得年輕與稚嫩。
他的心情極為舒暢,前所未有的好。
昨夜陰陽調和的效果不錯,此刻體清神明,身心皆無燥意。
喝了兩杯茶消了消食,李石來到客廳沙發上,拿起平板電腦繼續搜索書法學習的相關資料。
查來查去,最後所有的落點,都歸於兩個字——臨帖。
不管是現在的額人,還是古時候的人,包括那些在曆史上留下名號的書法家,他們學習書法,都是從“臨帖”開始的。
這個結果一下子讓李石想起小時候好像讀過一個關於王羲之吃墨水的故事。
他搜了一下,還真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小故事。
說的是書聖王羲之小時候拜衛夫人為師學習書法,因為天賦高,夠努力,進步很快,到十一歲的時候,寫的字就已經讓衛夫人這個大書法家感歎此子將來書法上的成就肯定會超過她。但王羲之並不自滿,依舊刻苦練習,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他最喜歡吃的蒜泥和饃饃,由於沉浸在看帖和寫字之中,心無旁騖,最後直接誤把墨汁當成了蒜泥,用饃饃沾著吃,弄得滿嘴烏黑……
小時候讀這個故事,看到的是“專心刻苦”,如今再讀,李石卻把重點放在“臨帖”上。
“連書聖學習書法,都是從看帖、臨帖開始的!”
臨帖,自然是指書法學習時,以臨摹前人好的書法作品和字帖,學習書法家的精華。
臨帖有三法,層序漸進,依次是:對臨、背臨和意臨。
對臨,將字帖置於眼前,看一筆,寫一筆。
背臨,不看字帖,隻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
意臨,臨寫字帖時,重點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當然不,在臨帖之前,很多初學者還可以先進行摹寫,也就是用比較薄的紙蓋在字帖上,照著摹仿。
李石在網上找了張顏真卿《多寶塔碑》的圖片,起身來到書房,研好墨,然後盯著圖片上的開頭的一行字看了很久。
“大唐西京千佛寺多寶佛……”
他一開始,隻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觀察這幾個字的筆畫行跡,但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就開始體會其中的字帖結構,以及行文中散發出來的美感。
“嘖嘖,我果然在書法此道上,有那麼億點天賦呢!”
他不著急,十個字,反複看了七八分鐘,最後又盯著“大唐”兩字琢磨了三四分鐘,然後才停筆蘸墨,對著字帖,開始書寫。
第一遍:大唐。
看了看,臨的隻有七八分像,對於擁有超強控筆能力,早已在繪畫學習中表現出驚人臨摹天賦的他來說,自然不甚滿意,於是又反複對比,然後再寫了第二遍和第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