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點點過去,七月,京都。
軍部會議室裡的氣氛有些凝重。
這是一次關於南方前線作戰經驗總結及後續裝備需求的高級彆會議。
與會者級彆很高,彌漫的煙霧和茶杯裡升騰的熱氣,都難以化解大家眉宇間的沉肅。
戰線雖然穩定下來,進入了輪戰練兵階段,但前期戰鬥暴露出很多問題,需要儘快解決。
一位來自前線指揮部的軍官,皮膚黝黑,正在做彙報:
“首長,各位領導,部隊輪戰以來,戰士們的戰鬥技能和意誌品質得到了極大鍛煉,但有一個問題非常突出,嚴重製約了我們的夜間作戰效能,甚至導致了不必要的傷亡!”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高級將領們,加重了語氣:“就是夜間觀察能力太差!幾乎等於零!”
“南方地形複雜,叢林、山嶽居多,敵人尤其擅長利用夜色和複雜地形進行滲透、偷襲和構築隱蔽火力點。”
“我們的戰士,在夜間幾乎成了瞎子!隻能靠耳朵聽,靠經驗猜,非常被動!很多時候,敵人摸到很近的距離才能發現,甚至發生了哨兵被摸掉、小股部隊夜間遭遇戰吃虧的情況!”
他拿起一份調查報告:“這是各部隊反饋上來的統計,超過八成的一線指戰員強烈呼籲,必須儘快裝備有效的夜間觀察器材!否則,夜間戰場主動權永遠掌握在敵人手裡!”
主持會議的首長麵色嚴峻,手指在桌上輕輕敲擊著,目光轉向了坐在一側的總裝備部部長李振華:“振華同誌,裝備方麵的情況怎麼樣?我們有沒有可以馬上拿出來的夜視裝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振華身上。李振華感到肩頭壓力驟增,他清了清嗓子,如實彙報:
“首長,各位同誌,目前我們裝備部隊的,主要是仿製蘇式的主動紅外夜視儀。這種設備自身需要攜帶一個紅外探照燈,用於發射不可見光,通過接收反射光進行成像。”
他話鋒一轉,指出了關鍵缺陷:“但是它的缺點非常致命:一是體積重量大,不便攜;二是作用距離近,效果受天氣影響大;最要命的是第三點——它那個紅外探照燈。”
“雖然人眼看不見,但對方的紅外偵測設備卻能輕易發現!等於在黑夜中給自己點了個明燈,極易暴露目標!
“前線部隊反映,這玩意兒在實戰中用處不大,有時候反而成了累贅和危險源。”
這時,一位參謀部門的同誌插話道:“部長,我最近看到一些外軍資料,提到M國等西方國家,似乎已經裝備了一種新型的‘微光夜視儀’,利用夜晚的微弱星光月光就能成像,自身不發光,隱蔽性極佳!我們能不能……”
李振華點了點頭,接過話頭:“這位同誌說的沒錯。微光夜視技術,確實是未來夜戰裝備的發展方向。”
他語氣變得無奈:“但是微光夜視儀的研發,難度極大,它不像步槍火箭筒,我們想辦法逆向工程、吃透技術還能仿製。”
“它的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裡,對我們嚴格封鎖。”
李部長開始詳細解釋難點:“微光夜視儀的核心,在於其‘像增強器’,尤其是關鍵的三級乃至多級像增強管技術!”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
“它的工作原理,是將極其微弱的光子,通過光電陰極轉換成電子,這些電子在真空中被高壓電場加速、聚焦,撞擊到下一級的熒光屏上,激發出更多的光子,實現第一次放大。”
“然後,這個過程重複兩到三次,進行級聯放大,最終才能將微弱到人眼無法察覺的光線,增強到足以看清景物的亮度!”
“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目前都是世界級的難題!”李振華掰著手指頭數:
“第一,光電陰極材料。需要有極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能將極微弱的光子高效地變成電子。”
“目前已知最先進的是S25係列陰極,其配方和製備工藝是絕密,我們連樣品都很難搞到,基礎研究幾乎從零開始。”
“第二,微通道板(MCP),這是一片布滿數百萬個微小通道(孔徑僅幾微米)的玻璃盤,通道內壁具有二次電子發射特性。”
“電子進入通道後,在高壓下與壁碰撞,產生雪崩式的電子倍增。”
“這玩意兒的製作,涉及超精密微細加工和表麵處理,我們的工藝水平遠遠達不到要求!成品率、均勻性、壽命都是大問題。”
“第三,高壓電源和真空封裝。整個像增強管需要在極高的真空度下工作,內部電壓高達幾千甚至上萬伏特!還要保證體積小巧、穩定可靠、功耗低。”
李部長繼續道,“還有最為關鍵的光學係統,為了收集更多光線,需要大孔徑、高透光率的物鏡。”
“為了適配人眼和像增強器,需要複雜的目鏡和中繼透鏡組。這些非球麵鏡片的設計、加工、鍍膜,對材料學和光學加工精度要求極高,我們現有的光學廠很難勝任。”
“可以說,微光夜視儀是多個尖端領域的集大成者,以我們目前的工業基礎和科研實力,短期內攻克……難度非常大,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時間周期會很長。”
會議室內一片沉寂,李振華一頓專業分析,像一盆冷水,澆熄了眾人剛剛燃起的希望。
大家都明白,李部長是搞技術出身,剛剛的話也不是推諉,而是陳述了一個殘酷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