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懷民還想堅持:“林默,這時候就彆跟我客氣了!廠子倒了,項目黃了,我這錢留著又有什麼用?”
林默笑了笑,示意秦老坐下,然後將自己的“軍轉民”生產電視機的計劃,以及向上麵申請的想法,詳細地告訴了秦懷民。
秦懷民聽完,驚訝地張了張嘴,花白的胡子都翹了起來:
“生產電視機?這……這能行嗎?”縱然秦老乾了一輩子軍工研究,這個老派學者,一時間也有些轉不過彎來。
“技術層麵絕對可行,甚至我們有優勢。”林默自信地說,“關鍵是政策和市場,但這確實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快實現自我造血的途徑。”
秦懷民沉思了片刻,他畢竟見多識廣,很快便意識到了這個計劃的內在邏輯。
拋開最初的驚訝,他從技術發展和企業生存的角度思考,緩緩點頭:
“嗯……如果技術上真有把握,這倒不失為一個打破僵局的好思路。利用我們的技術儲備,生產市場急需的產品,換取資金反哺科研,這符合‘以民養軍’的思路。”
“我在國外考察時,也聽說過一些大型軍工企業涉足民用領域,效果不錯。”
但隨即,他也和趙建國一樣,回到了那個核心問題:“可是,政策允許嗎?上麵能批準嗎?這可是個敏感話題。”
“報告已經請趙主任幫忙往上遞了。”林默答道,“批不批準,需要時間,也需要運氣,但我們不能乾等。”
他目光灼灼地看著秦老:“我的想法是,政策層麵我們去努力爭取,但技術儲備,必須立刻開始準備!不能等到批文下來再動手,那樣就太晚了。”
“我們可以先把電視機相關的技術吃透,甚至做出樣品。一旦政策放開,我們就能第一時間搶占市場!”
“未雨綢繆,技術先行!這個思路對頭!”秦懷民教授聞言,不禁撫掌表示讚同。
搞科研的人,最欣賞的就是這種前瞻性和行動力。“那你打算怎麼開始技術儲備?”
林默站起身,拿起桌上另一份他熬夜寫好的技術資料:“我這就去研究所,這批新來的大學生,是時候給他們加加擔子了。”
來到研究所那間臨時充作實驗室和教室的平房,二十多名學子正在分組討論“啟明星”項目的基礎理論問題。
你一句,我一句,氣氛熱烈。
看到林默進來,大家瞬間安靜下來,目光集中到他身上。
林默沒有廢話,直接將那份關於電視機技術的資料放在了桌上最顯眼的位置。
那厚厚的稿紙上,畫滿了清晰的電路圖、結構爆炸圖、顯像管工作原理詳解,甚至還包括了一些這個時代尚未普及的優化設計。
比如更穩定的電源電路、更清晰的信號接收方案等。
其專業和詳儘程度,讓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價值連城。
“同誌們,臨時加個任務。”林默的聲音將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除了‘啟明星’項目,我們所即將啟動一項重要的技術預研任務,代號‘春風’。”
他指了指那摞資料:“這是關於民用電視機技術的全套初步設計資料。”
“你們的任務,就是在繼續‘啟明星’項目的同時,分組對這份資料進行深入學習和驗證。”
台下頓時響起一陣輕微的騷動。
電視機?這對他們來說可是個新鮮又時髦的東西!很多人家甚至都沒見過。
林默繼續部署:“李衛國,趙誌剛,你們電子組的核心任務不變,仍是微光夜視的電子倍增部分。”
“但孫偉良,你帶兩個人,成立一個‘信號處理與電路小組’,重點研究電視機的高頻頭、中放通道和視頻放大電路。”
“周偉,你機械組的重點仍是夜視儀結構,陳雪你帶幾個人,成立‘顯像與掃描小組’,研究顯像管的驅動、偏轉線圈的設計。”
“其他同學,根據興趣和專業背景,參與到這兩個小組的輔助研究中來,秦老會總體指導。”
他目光掃過一張張年輕而充滿求知欲的臉龐:
“這項預研任務,意義重大。它不僅是為了驗證一項民用技術,更是鍛煉你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產品能力的絕佳機會!”
“我希望你們能像攻克科研難題一樣,認真對待它,吃透每一個細節,甚至能提出改進意見!”
雖然不明白為什麼突然要研究電視機,但出於對林默的無條件信任和對新技術的好奇,學生們重重的點頭。
尤其是被點名的孫偉良和陳雪,更是興奮異常。
“保證完成任務,林所長!”孫偉良率先表態。
“我們會儘快吃透技術要點!”陳雪也推了推眼鏡,認真地說。
很快,研究所裡出現了有趣的一幕,一些人在昏暗的角落擺弄著光電倍增管和光學鏡頭,探討著微光夜視儀的技術難點。
另一些人則圍在一起,對著電視機的電路圖爭論不休,計算著參數,空氣中彌漫著焊錫和鬆香的味道。
林默看著這一幕,心中稍定。
按照他的估計,等政策下來,電視機的技術就差不多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