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的寧北,暑氣依舊高漲。
林默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窗外是忙碌的廠區,而他麵前的辦公桌上,攤開的卻是關於電視機廠——暫定名為“紅星電子設備廠”——的管理架構草案和生產計劃表。
經過一個多月與市裡的緊密合作,以及趙建國、王為民的全力協調,對原市無線電三廠的整合工作進展神速,設備檢修、車間改造、人員培訓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第一條半自動化的電視機裝配線已經基本搭建完畢,即將開始上線試生產。
桌上的電話響了起來,是電視機廠臨時負責生產調度的車間主任老楊打來的。
“林所長,生產線最後一道檢測工序調試完了!所有工位都準備好了,就等您下命令,隨時可以上線試產第一批樣機!”老楊的聲音透過電話線傳來,帶著壓抑不住的興奮和一絲緊張。
他從一個瀕臨倒閉的收音機廠車間主任,突然要負責生產在他看來高大上的電視機,壓力可想而知。
必須得打一個開門紅才行。
“好,老楊,辛苦了!”林默語氣沉穩,帶著鼓勵:
“嚴格按照我們製定的工藝規範和質檢標準來,不追求速度,首先要保證每一台下線的電視機質量過硬。樣機生產出來後,先進行至少200小時的無故障老化測試。”
“要嚴格管控。”
在新的電視廠裡,林默帶去了一個後世的新概念。
即流水線生產,換句話說就是將一個產品的所有的生產步驟仔細劃分開,具體到每個人隻負責一塊工作,時間一長,隨著熟練起來,生產效率會越來越高。
“明白!林所長您放心,質量這塊我拿腦袋擔保!保證完成任務,不會在質量上出任何問題。”老楊在電話那頭拍著胸脯保證。
掛了電話,林默揉了揉眉心,生產線的問題基本解決了,但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他麵前:
誰來擔任這個“紅星電子設備廠”的廠長?
紅星電子設備廠是紅星廠的錢袋子,也是後續計劃的關鍵,所以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去負責。
同時這也是一個完全不同於軍工生產的管理崗位,需要既懂技術,又要有市場意識,還要能協調好與原無線電三廠職工、以及市裡派駐人員的關係。
他手下目前的人才,何建設穩重有餘但開拓性不足,且要負責更重要的軍工生產;張援朝搞供銷是一把好手,但管理一個工廠恐怕力有不逮;馬為國技術紮實,但性格有些內向,但是或許……幾個新來的大學生有衝勁,但資曆太淺,難以服眾。
“到底選誰呢?”
林默正在腦海裡篩選著合適的人選,權衡著利弊,辦公室的門突然被“砰”地一聲撞開了!
進來的是“啟明星”項目組電子物理小組的組長孫偉良。他此刻滿臉通紅,頭發淩亂,眼鏡歪斜地掛在鼻梁上,胸口劇烈地起伏著,顯然是狂奔而來。
他張著嘴,因為極度激動,一時間竟然沒能說出話來,隻是用手指著研究所實驗室的方向:
林默的心猛地一跳,一種強烈的預感湧上心頭,他站起身,問道:“偉良!冷靜點!怎麼回事?”
孫偉良猛地吸了一大口氣,幾乎是嘶吼著喊了出來:
“成……成功了!林所長!成功了!微光夜視儀!原型機!測試……測試通過了!!”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當這個消息被確切地喊出來時,林默還是感覺異常興奮。
他強壓下內心的翻騰,一把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聲音因為激動而略顯沙啞:“走!去看看!”
兩人幾乎是跑著衝進了“啟明星”項目實驗室。
實驗室裡燈火通明,卻異常安靜,所有人都圍在中間的工作台旁,臉上交織著極度疲憊和無法抑製的狂喜。
秦老站在最前麵,花白的頭發有些散亂,手裡拿著一個長約三十厘米、粗如兒臂、外表覆蓋著軍綠色防滑塗層的筒狀物——那正是“啟明星”微光夜視儀的第一台工程樣機!
它後端連接著一個笨重的電池盒和簡易目鏡,各種線纜裸露著,顯得粗糙而原始,但在場所有人都知道它意味著什麼。
看到林默進來,大家自動讓開一條路,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林默!你來了!”秦懷民將手中的樣機遞過來,高興道:“按照你的技術路線,我們成功突破了核心技術,你看看。”
林默鄭重地接過那沉甸甸的樣機,觸手一片冰涼:“測試數據!”
李衛國立刻拿起記錄本,聲音洪亮而清晰地開始彙報,每一個數據都像是一顆重磅炸彈:
“林所長!在照度僅為1×10^4勒克斯的模擬微光環境下!”
“樣機增益穩定在52000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