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想著竇娥冤被續一事,這時,邊上突然有一人換了一個坐位。
原來一位看起來是保鏢樣子的人坐了過去,另一位老者卻是坐到了黃一凡邊上。
因為劇院看戲燈光都關掉了,有些黑,黃一凡也沒看清這人是誰,隻能估計出是一位老者,但歲數應該不算很老。就是氣場有些大,黃一凡眉頭一皺,心裡暗道,難道這一些有錢人氣場就這麼大。想來自己也是賺了個幾千萬,也算是有錢人了,怎麼一點氣場也沒有。
當然,這隻是黃一凡的隨意吐槽,對方問及,黃一凡卻是脫口而出,“前麵演的還是比較好的,就是後麵皇帝出現了,感覺是敗筆。”
“哦,這怎麼說?皇帝給竇娥平冤,竇娥也算是大仇得報,這有何不好?”
“這個,我想想。”
剛才黃一凡也在想這個問題,隻是沒有想明白。
被這老者一問,黃一凡腦海飛速運轉。
終於,黃一凡想明白了。
“表麵上來看,皇帝給竇娥平冤,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這也很符合廣大民眾的心願。因為人民都希望看到那些貪官得到懲罰,正義得到伸張。隻是,我覺得是敗筆的原因,並不是皇帝給竇娥平冤不好,而是我認為,單單隻靠皇帝給竇娥平冤,這遠遠不夠。事實上,整個華國,不僅僅隻有一個竇娥,還有千千萬萬個竇娥。可惜,皇帝隻有一個……”
“有見地。”
老者想了想,最後點頭,“說的確實是,古代皇帝隻有一個,皇帝能平一個冤,平不了兩個冤。那你認為,既然如此,那該怎麼辦?”
“一個是靠製度,一個是靠德治。”
製度,德治?
老者一愣,想了想,又說道,“製度倒是好理解,確實,平冤不能靠皇帝一個人,必需建立一個完善的反貪製度。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約束,這樣才能讓那些貪官,不敢貪,不能貪。”
“老先生說的也很有見地,隻是,這應該是國家考慮的事。而且,國家哪怕用儘所有努力,也隻能做到不能貪,或者不敢貪。但,如何做到不想貪呢?”
“不想貪?”
老者又一愣。
“人都有私念,“不敢”與“不能”切斷了他們貪的來源,但私欲一起,不能與不敢都可能越界。所以,我們才更應該重視德治。”
“小兄弟,我有些明白你說的意思了。就如秋水先生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如果能提高大家的德行,自然,他們就不會想貪。”
“是呀,也是這個理。人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隻患不公。如果能讓所有人明白,人人生而平等,天下為公的思想,那麼,大同社會也不遠了。當然,要做到這一步,幾乎不可能,也許需要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不過,如果能夠多多提高所有民眾的覺悟,德行,我想,不想貪的官將會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一種風氣,天下大同也未必不可能實現。”
這是前世儒家所提倡的天下為公的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天下為公。”
老者反複念叨著這一句。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多謝。”
“客氣了,老先生,這隻是我的一點淺見,而且,也太過理想化了。”
“小兄弟不要妄自菲薄,對了,您在哪裡工作?”
“正來北上讀書。”
“讀書?以您這翻見解,恐怕沒幾個老師能教你了吧。哈哈哈,好,今天與小兄弟聊得很投機,不過,還有些事,就與小兄弟聊到這。也許,我們還有機會見麵。”
“您忙。”
說著,老者與剛才那位中年人換回了位置。過了幾分鐘,竇娥冤話劇也圓滿結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