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走在斷橋之上,張慧萍念著黃一凡剛才創作出來的詩:“我明白了,你寫的這下半首詩其實就是對於上半首的解釋。我說呢,怎麼上半首看起來表現平平,下半首竟然峰回路轉,寫得這麼厲害。”
一邊走,張慧萍一邊評價。
“的確是這樣。當然,其實這兩首詩可以單獨分開來,不過,單獨分開來他所表現的意境則單薄了許多。”
前世《飲湖上初晴後雨》有兩首。
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這是第一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才是第二首。
兩首詩的名字都是一樣,不過,前世很多人隻知道第二首,卻不知道第一首。這是因為國內教科書選詩的時候,將第一首給舍去了,隻將第二首拿出來做為賞析。
其實如果單獨拿第二首來欣賞,雖然也非常不錯,特彆是最後一句更為經典。但是,如果沒有前文的“朝曦”“下雨”做鋪墊。那麼,他就無法完美的表現出“濃妝”與“淡妝”的效果。
所以,要全方麵欣賞這一首詩,必需兩首同看。
如果不看第一首,那就意味著鋪墊不夠。
而如果不看第二首,那就意味著沒有高潮。
所以,第一首與第二首加在一起,才是真正千年流傳的詩篇。
隻是稍微解釋了一下,黃一凡便站在斷橋下欣賞湖中的荷花。
“你知道這座橋叫什麼橋嗎?”
不知道為何,黃一凡問道。
“斷橋呀,冊子上寫著的。”
張慧萍看著旅遊圖,指著“斷橋”兩個字說道。
“嗯,這確實是斷橋。”
黃一凡點點頭:“那你知不知道斷橋有什麼典故?”
“書上記載,說是下雪的時候,大雪將湖麵蓋住,而斷橋又呈現拱形,大雪太大將橋的兩邊都蓋住了,於是,整個斷橋便若隱若現於湖麵,於是這座橋便叫做斷橋。西湖十景中的斷橋殘雪,指的就是我們現在走著的斷橋了。不過,現在不是冬天,估計是看不到斷橋殘雪這種景觀了。”
“哪怕是冬天也看不到。”
黃一凡搖搖頭。
“為什麼?”
張慧萍不解的問道。
“因為斷橋在1941的時候經過改建,後麵又因為年代太久經過了多次維修,早已不是當年斷橋的模樣了,現在已有很多人不知道斷橋了,更不知道斷橋殘雪。”
“原來是這樣。”
“所以,最新的西湖十景已經沒有斷橋殘雪這一景。所以,你看,現在很多人都不怎麼來這座斷橋,哪怕是經過,也隻是路過而已,不會細心觀賞。”
“真可惜。”
“沒什麼可惜的。”
黃一凡卻是微微笑道:“或許,什麼時候這座斷橋又會熱鬨起來也說不定呢。”
“呃,怎麼這樣說?”
“沒什麼,我們去對麵看看吧。”
沒繼續說下去。
黃一凡帶著張慧萍前往走去,不過,偶爾間黃一凡突然回頭。
他似乎發現,在斷橋那一邊,有一個很熟悉很熟悉的影子卻是突然走了出來。
那是白娘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