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望嶽的第一句,在培進一翻賞析之下,一眾人等看得目瞪口呆。
“我靠,看到培老師的評價,我有一種想撞牆的衝動。”
“我也有呀,這隻能怪以前讀書少,明明這首詩寫得這麼有意境,但我們對於前麵幾句,卻是怎麼也看不懂。”
“培老師繼續,繼續。”
不少看客在看到培進的評析之後,一時大長見識,紛紛要求繼續。
自然,對於這種要求,培進又怎麼會不答應呢?
下麵分析的則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其中“陰陽割昏曉”同樣寫得非常經典。
山前向著陽光的地方為陽,背著陽光的地方為陰。由於山實在是太高了,所以,我們看上去好像泰山將陰陽分割了一樣。這本來是很自然的正常現象,但是,詩中運用的一字“割”,卻是寫出了泰山無比氣勢與雄偉的一麵。似乎天地的力量,泰山都可以主宰。
這雖然是誇張的說法,但自古以來泰山都被稱之為權力以及力量的象征。而這一句話,便是完美的表現了泰山無與倫力的力量。
評析到這裡,培進又是感歎不已,這一句之經典已經不知道怎麼說了。
當然,望嶽這首詩的經典隻是開始。
接下來的這句: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更是拍案叫絕的經典。
層層雲彩讓我心胸激蕩,哪怕鳥兒歸山的時候我仍是一直睜大著眼睛看著泰山。
請注意,這裡的“決眥”寫得極其傳神。
決眥是什麼意思?
決眥的意思是眼角要裂開的意思,為什麼眼角要裂開,因為看泰山看得。
你能想像這一個畫麵是什麼樣的呢?
反正看到這一句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泰山實在是太美太了不起了。
如果不然,詩人怎麼會如此失態呢?
當然,最後一句我就不分析了。
不是不想分析,而是不需要分析,因為我想,對於這一句,所有人心目中都有答案。
不過,其實望嶽的經典不隻是這八句,真要說的話,這首詩的“詩名”都很經典。
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名字叫做望嶽。
可奇怪的是,這首詩八句裡麵卻沒有一個望字。
而更為奇怪的是,哪怕一個望字也沒有,但詩中卻句句都是關於望的介紹。
如第一句齊魯青未了,是站在很遠地方遠望泰山,發現還能看到泰山的青色。
第二句“陰陽割分曉”則是近望,發現一陰一陽被泰山主宰。
第三句將眼角都看得撕破了,則是細望。
最後一句會當淩絕頂,則是從高而下的俯望。
遠望,近望,細望,再到會當淩絕頂的俯望,最終以一句“一覽眾山小”收筆。這一首詩恐怕不隻是說的是泰山,這一首詩一出,恐怕對於無數的詩作以而言,也要一覽眾山小了。
評析到這裡,培進卻是歎了一口氣:“當初還想過追趕上黃一凡的腳步,但現在看來,恐怕這一輩子也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