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間,嘉州城裡,有座佛寺,原本不大,平日裡香客也不多。但是,或許是因為皇室南遷的緣故吧,慢慢地,來佛寺裡參拜的香客除了布衣百姓,還多了很多達官貴人。
至於寺裡的僧人,也借著這個機會,與江東的多座佛寺進行了友好交流,讓這座小小的郡城佛寺,在江東占據一席之地。
話說這嘉州寺,有個半路出家的和尚。俗家姓常。
為啥說是這和尚是半路出家呢?因為他本是嘉州城裡的一名士子,早早中過秀才。州試裡上過榜排位還靠前,在讀書人的圈子裡呼聲頗高。
家裡人對他的期盼也很高,指盼著他能光耀門庭;街坊鄰居也做好了和人閒聊時拍拍胸口的準備——“想當年,我和狀元郎就一牆之隔……”
然而,就在大家憧憬著這事兒的時候,這家夥卻不知哪根筋突然搭錯了,拋了四書五經,衝進嘉州寺剃了度,一門心思的鑽起了佛法。
對這家夥的舉動,彆說街坊們看不懂,家裡人更是一頭的霧水。常父常母哭哭啼啼地求到寺裡,希望能幫著做做工作放他回來。
就連嘉州城的主官,得到這個消息後也主動登門拜會佛寺的住持,甚至還拿出了不可耽誤嘉州的文風來進行恐嚇,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無可奈何之下,也隻好聽之任之了。
原本一棵好好的讀書種子出家當了和尚,聽到這事兒的人都是搖頭歎息。連帶嘉州城的主官,也受了很多冷嘲熱諷。
一個在州試上過榜的士子堅決要出家為僧,這對釋家來說,可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
經過一番細細觀察之後,嘉州寺的住持動了惜才的心思,這家夥,得好好培養培養。除了自己親自教導之外,還力排眾議,將他派出去留學進修。
這裡麵,有不有住持的私心,那就不好說了。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住持是打算將嘉州寺交到這家夥手裡。——又是本地人,又是‘海龜’,縱使不能發揚光大,但維持現狀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讓寺裡的僧人有些意外的是,這家夥遊學幾年回來之後,竟然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往日在寺裡的時候,這家夥可是穿的乾乾淨淨的,坐在禪房喧著佛號敲著木魚;但回來之後,身上的僧衣邋裡邋遢不說,渾身還有股汗臭味,像是多日不曾清洗一般,隔老遠就的捂住鼻子。
而且,禪也不坐了。每天就蹲在寺門前,看到有香客過來,就主動迎上前去,“檀越,貧僧以為,可以多辦辦羅漢齋。”
供齋這事,香客們都懂。按照釋家的說法,“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計。”而且,還是一種雙向奔赴,能夠為僧俗二眾迅速積累福報、消除業障、積累功德。
隻是,過來嘉州寺向來是提供隨喜齋、羅漢齋、如意齋以及上堂大齋等供香客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實際情況來選擇。
可現在,這情況叫怎麼回事呢?莫不成碰上了個野和尚?還是嘉州寺的主意?
香客們心裡的納悶很快就傳到了住持耳朵裡,住持也是一腦殼的霧水。
於是,便把這家夥叫了過去。嗬嗬嗬,都說道理越辯越明,滿寺的僧人引經據典,卻都辯不過他。
最後,還是你喜歡在寺門前勸說香客就勸說吧,寺裡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寺門前貼個公告,供齋這事,香客自選,豐儉由君。
這麼一來,常和尚也就愈發我行我素了。嘉州城的人,除了一開始有些不習慣之外,慢慢地也習以為常了。
因為常和尚的說法,其實也有幾分道理,這羅漢齋,尋常人家也不需花很多的功夫,也能操辦得下來。
至於效果,大夥兒也慢慢地折出來的。常和尚出現在羅漢齋現場時,雖然聽不清他念的什麼經拜的什麼佛,但效果卻是杠杠的。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之後,嘉州城裡,百姓家裡但凡要辦什麼齋會,能夠和羅漢齋掛上鉤的,基本上都是以羅漢齋為主。甚至有些家境好點的,還主動把標準降到羅漢齋的層次上。
然而,真要辦羅漢齋時,辦齋會的百姓有時候也挺傷腦筋。因為常和尚的性子有些古裡古怪的,你專門去請,還不一定請得到;有時候你沒去請,反而會給你個驚喜。
因此,人們閒聊的時候提及常和尚,有搖頭的,也有點頭的。可是,彆人畢竟是出家人,又不好多說什麼。最後,就給了這家夥一個諢名——常羅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常羅漢俗家的街坊鄰居裡,有個姓楊的老太太,和常家關係也不錯。可以說,常羅漢也是在楊老太太的眼睛裡長大的。
常羅漢未出家之前,楊老太太還和常父常母嘮叨過好回“這孩子好”,含含糊糊的好幾次想把自家的女兒許配給常家。
常羅漢剛剃度那會,楊老太太還和常父常母一起去勸過好幾回,後來見事不可挽回,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然而,常羅漢出家之後,楊老太太和常家的關係並未因此而疏遠。相反,她們之間的往來反而更加頻繁,楊老太太時常會去常家串串門,與常家的人嘮嘮嗑,聊聊家長裡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過,常羅漢出家之後,楊老太太和常家的走動並沒有疏鬆下來。隔三差五地串串門嘮嗑嘮嗑家長裡短的話。
若非要說這楊老太太有什麼缺點的話,也就一樣,喜歡吃雞。平生進到她口裡的雞,起碼不下幾千隻。為這,老太太的朋友也不知勸過多少回,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老太太過世之時,楊家人一邊布置著靈堂,一邊著人去寺裡請常羅漢,哪知道常羅漢卻不在。沒奈何之下,楊家人隻好另尋了道人,還準備了黃籙醮。
當黃籙醮剛剛開始,負責主持儀式的道士正準備拜章,常羅漢卻闖了進來,徑直走到楊老太太的兒子麵前,“我來為你們的母親懺悔。”
聽到常羅漢的話,楊家人是又驚又喜,連忙請常羅漢上座。至於先前的道人是什麼臉色,也全然顧不上了。
待常羅漢落座之後,楊家人趕緊道,“師傅,您看,我們可是還要準備些什麼?”
然而,對楊家人的問話,常羅漢卻像是沒聽到一般,隻顧抬頭打量著屋裡的布置。
左看看右瞧瞧之後,常羅漢的目光落在了門口站著的一個仆役身上。他笑著對那個仆役招了招手,“你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