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之後,江東的發展便慢慢進入了快車道。或許是基於舟揖的便捷吧,南方的貨物和北方比起來,類彆、物品都要繁華的多。
譬如說江東的某座城裡,城市的布局雖然和北邊差不多,但功能布局還是有著很明顯的區彆。同樣是做買賣,區域的劃分卻更細。
在這座城的城西,以虹飛橋為界,橋東頭,是頗負盛名的鞋業一條街。種類、款式應有儘有,與後世的小商品批發有得一比。
虹飛橋東邊兩百步開外的地方,有兩戶緊鄰著的人家,操持著不同的生計。一個是賣鞋的,當家的姓吳,排行老大;另一個則是修鞋的,姓王,叫王二叔。
在鞋業一條街做起來之前,吳大和王二叔都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沿街叫賣。等到虹飛橋往來的人越來越多,兩人都選擇把自家的房子整成了前店後院的鋪子,行商變成了坐商。
雖然二人從事的活有些不同,但終歸還是繞著鞋打轉,兩家又都隻是隔著堵牆,關係處理得也不錯。
偶爾,吳大和王二叔還相互打趣,一個說你賣的鞋子質量不要太好,給我修鞋的也要留口飯吃;一個說你修鞋的也要留一手,不要整的我鞋子沒地方賣。
不過,調侃是調侃,在虹飛橋,隻要提起吳大和王二叔,都說他們倆做事地道。而且,不管是吳家賣鞋,還是王家修鞋,生意都挺不錯。
至於這生意興隆,有沒有兩家人聯手的因素在裡麵,就不好說了。
不過,那個時候,總不至於像後世的某些地方,為了自己的修理鋪子,專門在路上撒釘子劃輪胎昧著良心賺黑心錢吧。
與這個比起來,兩家人唯獨有些鬱悶的是,就是兩家的子嗣不是很旺。吳家就一個獨子,王家呢,就一個女兒。這讓兩家的男人都有些鬱悶。
其實,不光是兩家當家的鬱悶,他們的渾家也差不多。看著兩個孩子相互串串門,這家盼著女兒能是自家的,那家盼著兒子能是自家的。
當然,求神拜佛這些事,兩家人都做過,奈何還是沒有結果。慢慢的,兩家都索性斷了這個念想。
眼看著孩子們一天一天大了,給孩子尋親事就提上了兩家人的日程。
某天,兩個男人外出回來,湊巧在橋那頭碰到一起,兩人一邊過橋,就一邊聊了起來。
“我說老吳啊,你家孩子的親事現在找的怎麼樣了?”
“還沒呢。”聽到王二叔說起這事,吳大頓時像霜打了的茄子一般,臉上的笑一下子就沒了。
“該尋個親事了啊。都老大不小了。”聽到吳大這麼說,王二叔像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似的。
“哎,老弟兄,你又不是不知道。像我們這樣的人家,高不成低不就,難呢!”吳大一邊歎氣一邊反問起了王二叔。“老王,閨女也這麼大了,你看好了嗎?”
“你可彆提了。老吳,你也知道,我就這麼一個女兒。還指盼著能找個贅婿。”王二叔也不由地歎了口氣。
“是啊,沒個知根知底的,當父母的,也難啊!”
或許兩人的話都說到了相互的心坎上吧,兩人都沉默了下來,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等到快下橋的時候,王二叔猶猶豫豫地開了口,“老吳啊,我琢磨了二個事兒。不知當不當說。”
“都是這麼多年的老兄弟了,有什麼話就直說啊,哪有什麼當不當的。”
“嗯,老吳,我是這麼想的。你家裡就這麼一個孩子,我家也隻有一個女兒。這兩個小娃娃從小一起長大,感情也挺好的。現在一個還沒娶,一個還沒嫁。要不,咱們倆乾脆結個親家得了,你看咋樣?”
聽到王二叔主動和自己這麼說,吳大心裡不禁一喜。琢磨著王二叔家的女娃,自己可也是從小就看著長大的,乖巧懂事不說,還很孝順,真要能把他家的娃兒接到家裡做媳婦,自己兩口子老省心了。
不過,就是不知道孩子們的意思。於是,吳大就回應道,“這……,老王,你家女娃兒願意?還有那禮錢……”
見吳大也有這意思,隻是擔心孩子願不願意,頓時大手一揮,打斷了吳大的話。
“還容得她願不願意啊!那些讀書人不都常說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嘛,這事兒啊,咱們倆老兄弟定下了就成了!至於禮錢嘛,好說好說!”
聽到這話,原本哭喪著臉的吳大臉色頓時笑開了花。不過,吳大心裡還是有點顧慮,雖然他和老王能把這事兒定下來,但畢竟婚姻大事,還是得問問自家渾家和孩子的意見。
萬一孩子們不願意,鬨起彆扭來,那可就不好了。倒不如做個乾親家,就當兩個孩子是兄妹,這樣也挺好的。
等吳大把心裡的想法出來後,王二叔也是頻頻點頭。是啊,自己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呢?
於是,一邊往回走,兩人就一邊把這事情給初步定了下來。隻等到回到家裡以後,聽聽渾家和孩子們的想法。
當吳氏和王氏聽到各自當家的說這事之後,都是樂意促成這事。探起孩子們的口氣,更是喜出望外。然後事情就這麼定下來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過,事情是定了,但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些流程,雖然簡化了些,但該有的卻一項都沒少。
等到小吳給小王娶進門之後,吳大兩口子可是把娶進門的媳婦當著女兒寵,王二叔兩口子也是把女婿當著兒子待。
兩家人每天都笑嗬嗬的,這個盼著抱孫子,那個盼著養外孫,日子也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隻是,王二叔的福似乎有些薄了點。就在王二叔的女兒嫁到吳家沒多久,王二叔突然離世,留下了他的老伴獨自一人生活。
雖說是屋挨著屋的親家,可這情況一出來,有些事,吳大兩口子有時候就不太方便直接出麵了。隻能反複叮囑小吳和小王,多到隔壁去看看,幫忙挑挑水、做做飯之類的。
畢竟,俗話說得好,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自己這當父母的不點頭,媳婦也不好過多地照顧娘家。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王二叔就去世兩年了。有著吳大夫婦的背後幫襯,和小吳夫妻倆的當麵照顧,王氏的日子過得還挺順心。見人都說吳家的好話,也挺感激王二叔生前定下了這樁婚事。
有一天,已經交了權讓小吳當家的吳大看著倆孩子忙不過來,就主動攬起了送貨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