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與《明實錄》有部分出入,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不至於全篇錯誤。
換種角度想,怎麼沒人質疑仁宗並非徐太後所生,宣宗並非張太後所生?
無論朱祁鎮是誰生的,始終都是朱瞻基的血脈,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要抹黑,也應該抹黑英宗並非宣宗親子,豈不是更為勁爆?不應該針對一個後宮女人呀。
捏造一則“認賊作母”的故事,反倒是給明英宗的命運增添一份悲情色彩,這算哪門子抹黑?
放在當年,太後居然不是皇帝生母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怕是沒有一個史官敢寫吧?
朱祁鈺本來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過來試探,沒想到,居然是真的?
如此一來,許多事情便可說得通了。
......
前世的朱祁鈺分析過史料,他從最極端的角度思考。
首先,張太皇太後對胡善祥的態度。
“張太後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命居孫後上。”
這裡的關鍵詞是“居”,為什麼不是邀請,而是居住呢?是清寧宮的臥榻睡得比長安宮舒服嗎?
胡善祥被廢後,一直在長安宮入道修行,正常來說,一個已經被廢的女子,已經構不成威脅了。
如果你是孫太後,哪怕心眼子再壞,你已經在鬥爭中勝利了,而且對方隱居,真沒道理繼續咄咄逼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再看胡善祥的結局,在張太皇太後死後第二年,就崩逝了,年僅42歲。
史書裡沒有描寫她的死因,就簡單的一句話,讓人遐想。
正統八年,下葬時,用嬪禦禮葬於金山,諡號“靜慈仙師”。
天順六年,孫太後崩逝以後,天順七年,英宗上尊諡曰“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後”,祔帝諡,修陵寢,不祔廟。
或許朱祁鎮知道了什麼?
諸多細節,可以推測,是不是胡善祥手裡掌握著孫太後的把柄,讓孫氏迫不及待在張太皇太後死後,立即除之而後快?
而張太皇太後的做法,也值得推敲,為何在內廷朝宴中,讓胡善祥坐在孫太後之上?
如果隻是簡單的憐憫,不打擾,默默幫助才是最好的做法,沒理由會這麼高調行事,而且不合禮法。
況且,張太皇太後的母親出身永城,而孫太後的父親是永城縣主簿,兩人長輩屬於同鄉,關係匪淺。
那為何還要這麼做呢?
或許她也知道真相,隻是看在皇帝的臉麵,選擇睜隻眼閉隻眼,但心裡對這個得位不正的孫太後非常不齒,不認同對方。
那宣宗朱瞻基呢?關於朱祁鎮生母是誰,他肯定心知肚明。
不管是宮女所生,還是孫氏所生,總之都是龍脈。
如果真是孫氏奪宮女之子為己子,反正都是朱瞻基的骨肉,無傷大雅,還能幫助自己寵幸的孫貴妃名正言順的登上皇後之位,何樂而不為?
那麼,對於胡善祥而言,公平嗎?
肯定是不公平的,大家都生不出兒子,結果孫氏靠著肮臟手段上了位。
還有一個細節,為什麼後來的古代學者對朱瞻基廢除胡善祥的做法耿耿於懷,義憤填膺呢?
如果單純的以“賢”字來概括,問題是史書裡也沒有體現出胡善祥有多賢惠呀?
大家心疼的不是胡善祥,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中,誰會同情一個因為生不出兒子被廢的女人啊?
大概率,噴的是朱瞻基廢後,扶持孫氏上位這個行為。
假如是正常的廢立後,還會被人噴嗎?
至於抹黑朱瞻基?拋開私生活不談,他做的一係列事情,還需要抹黑嗎?
也許針對的就是孫太後本人,問題是,她好像也沒有做太多出格的事情吧?反而在《明史》中力挽狂瀾,維護政局穩定,大多屬於正麵形象。
......
喜歡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請大家收藏:()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