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選為“庶吉士”的難度並不低,二甲、三甲進士在科舉結束後,可以進入翰林院、六部、九寺觀政實習)半年,在此期間,發表五篇論文才有資格參加翰林院的“館選考試”。
兩三百人同堂競技,隻有前十名能入選“庶吉士”,還要為期三年的實習,合格者才能繼續留在翰林院。
成為庶吉士有前途嗎?那可太多了,人才不論出身,金子在哪都能發光。
明代大概有150名庶吉士,其中有87人最終登閣拜相。此相非彼相,明代沒有宰相,指成為朝廷重臣。)
比如說李東陽,在天順八年被授為庶吉士;楊廷和,在成化十四年被授為庶吉士;張居正在嘉靖二十六年被授為庶吉士。
那麼問題來了,考不上庶吉士,是不是再無出頭之日?
咳咳,於謙就沒考上,海瑞連進士都不是。
......
宋培摸了摸頭,顯得不好意思:“考上了。”
“不錯!”朱祁鈺豎起大拇指,“何時赴任?”
“今年立秋。”
“好好乾。”
朱祁鈺像個老領導,重重的拍了拍對方的肩膀,鄭重囑咐。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
誰都沒有想到,三個月後,被家族寄予厚望的宋培,在即將赴任翰林編修的時候。
他媽,死了......
“娘啊,你怎麼就走了呀?”
宋培是真的哭死,好不容易考上了進士,又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被選中“庶吉士”。
結果倒好,還沒上任呢,他媽就死了,要回家丁憂。
“三年之喪,人子為父母持之。或父已前卒而祖父母亡,為長孫者亦持喪三年,為承重服,謂之丁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按照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隻要是登記在冊的朝廷命官,無論此人擔任何種職務,從得知喪事那天起,必須辭官回祖籍為父母守孝二十七個月。
“丁憂”,起源於西漢,不過那時候有點亂,不僅是父母三年之喪,兄弟姐妹死了,你也要丁憂。
到了唐代,就稍微抑製一下這個風氣,逐漸形成隻有父母或祖父母等直係尊長的喪事,才能丁憂。
宋代甚至在太常禮院成立了一個部門,專門負責處理官吏解官丁憂之事。
明清時期,更是將“丁憂”寫進律法裡。
正統七年,朱祁鎮下詔:“凡官吏匿喪者,俱發原籍為民。”
若匿而不報,一經查出,將嚴懲不貸,可見朝廷對此事的重視程度。
丁憂,是暫時保留你的官職,期間沒有俸祿,最多給你一些勉勵金,可以忽略不計。
隻有文官如此,武將丁憂不解除官職,給假100天。
理論上,期滿之後可以恢複原職,實際情況是,基本上大部分官吏在丁憂後都無法回到原職位,甚至把晉升之路堵死了。
宋培的情況有些特殊,他還沒有去赴任,僅僅是考上了“庶吉士”,屬於預備官吏,那該如何處理呢?
明代還真有先例,永樂年間的李時勉,他在永樂二年1404年)被授為庶吉士,結果在翰林院觀政不到兩年,家人就因病去世了。
無奈之下,李時勉隻好提交請假條回家丁憂。
當時吏部給出的裁決是:“庶吉士服闋未經考校者,量授科道或部屬官,毋再送讀書。”
從此,他失去了繼續在翰林院進修的資格,期滿回朝被安排禮部主事。
但是呢,宋培的情況更加複雜,他都還沒有進入翰林院就得丁憂了。
最大的問題是,宋培能不能保住進士資格,還未可知。
也許有人說,可以“奪情”,問題是,宋培他配嗎?
所以,換做是你,該不該哭?
......
喜歡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請大家收藏:()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