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沒有停留,繼續北上。
為什麼?
因為在出發當天,朱祁鎮就收到宣府總兵楊洪的奏章,說瓦剌人已經將馬營圍困三日之久,將河水斷絕,營中無水。
而馬營距離宣府,大概隻有三十多公裡的距離。
朱祁鎮迫不及待的想要立功,所以沒有選擇駐兵,哪怕天降大雨,也要堅決北上!
七月二十三日,明軍抵達雞鳴山今張家口下花園區),王振讓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留守大本營。
也就是說,朱祁鎮要帶著一批人馬打算前去迎戰瓦剌,何其勇猛?
後續記載了欽天監正彭德清的勸阻,希望皇帝不要再領兵向前了,。
隨後,連續幾日,天象不祥,乃大凶之兆。
“癸卯七月二十四日),金星犯亢宿南第一星。”
“甲辰七月二十五日),黑雲一道......南北亙天,徐徐北行。”
“丙午七月二十七日),火星犯土星。”
眾所周知,古人特彆信這個,種種跡象,都表明前方危機重重,不宜再進。
八月一日,明軍抵達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距離紫禁城約320公裡)
《明英宗實錄》裡記載:“自出居庸關,連日非風則雨。及臨大同,驟雨忽至,人皆驚疑,振遂議旋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僅是天象不祥,讓眾人心生不安。最關鍵的是,一直下雨,嚴重影響了“輜重”行進。
所以,打算班師回朝。
......
在七月二十七日,明軍還未抵達大同府,在附近的陽和城南今陽高縣),發現“伏屍滿野”,眾益寒心。
這一幕不僅把朱祁鎮這個養尊處優的皇帝嚇到了,還把一眾大臣嚇壞了。
正常來說,應該這時候就應該嚇得要回家了吧?
屍體遍野,意味著仗已經打完了,明軍敗。
而軍隊依舊前行,直到大同府,是不是可以推測,朱祁鎮強忍著害怕,他執意前進,就是想找瓦剌大軍大乾一場,以示君威呢?
媽的,好不容易出來一趟,結果一箭未放,一敵未殺,一炮未轟,於朕,於大明,簡直是奇恥大辱!
因此,在大同府沒找到敵寇,再扭頭回去宣府,是不是就非常合理了呢?
而王振說的那句話,有沒有一種可能,當時群臣反對,用“天氣不好”、“糧草不足”、“將士疲憊”等等一大堆理由,企圖說服皇帝千萬不要意氣用事。
這時,王振就站出來,幫明英宗圓場?
“哎呀,爺爺之所以選擇改道宣府,是因為心疼奴婢家鄉的莊稼呢。”
.......
明軍要回城了,朱祁鎮屈辱下播。
“庚申。車駕將發宣府,諜報虜眾襲我軍後,遂駐蹕。”——《明英宗實錄》
八月十一日,軍隊還沒抵達宣府,這時候,明軍後部遇襲,隻能原地駐紮。
明軍設立有專門為了防範偷襲、探查敵情之類任務的塘報騎兵,跟斥候差不多。
不管兵分幾路,每一路都要設置二十四名塘報騎兵,確保前路沒有敵軍埋伏。
瓦剌很聰明,他們應該是知道明軍這個配置,因此等你們走過去之後再來偷襲。
朱祁鎮興奮的站起來,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
於是,他大手一揮,立即下詔。
“恭順侯吳克忠,速率三萬官軍,前往誅滅韃賊,勢必保護輜重!”
“臣,領旨!”
不僅是朱祁鎮憋著一口氣,其實這群武勳,同樣如此。
桀桀桀,瓦剌人,終於抓到你們了!
........
喜歡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請大家收藏:()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