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燈,就是熱氣球。
自從研發出來“風雷動”後,朱祁鈺靈機一閃,注意到一個關鍵詞。
“風”。
於是,腦海中自動浮現出來熱氣球。
熱氣球的科學原理很簡單,不如說是擴大版孔明燈。
當熱空氣密度小於外部冷空氣,產生浮力,即熱脹冷縮。
然後,擺在朱祁鈺麵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該使用什麼材料,製作氣囊?
在現代,熱氣球的氣囊通常是由耐熱尼龍或聚酯纖維製成,顯然,這些材料在古代無法複刻。
為此,他特意前往工部,谘詢那群能工巧匠,什麼材料既能防火,質量較輕,還能一定程度上隔絕空氣的?
很快有人回答道:“陛下,雖然俺聽不懂什麼耐熱性、輕質高強、氣密性、耐久性這些詞彙,但是俺覺得,火浣布應該可以一試。”
“火浣布”,就是石棉,“漢世,西域舊獻此布指火浣布)”。
到了明朝時期,火浣布已經不需要進口了,早已掌握了製作工藝,從石棉礦中提取絮狀石棉,編織成布。
解決了氣囊問題,還有燃料問題。
肯定是不能用柴火的,估計燒光了都無法提供足以升空的熱氣。
在現代,朱祁鈺還真的玩過熱氣球,他慶幸自己生在富貴之家,才能有那麼多機會可以嘗試到各種新奇百怪的東西。
哪怕最便宜的熱氣球飛行,也要100150美刀一次。
他記得,現代熱氣球的常見燃料,有丙烷、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等。
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
而關於石油,早在宋朝,華夏人便已發現並記載。
所需材料已經準備就緒,接下來便是進入試驗階段。
朱祁鈺習慣性的找到趙澤坤,將方案和圖紙交給他,讓他去完成任務。
.......
經過兩個半月的漫長時間,熱氣球終於要問世。
第二天,朱祁鈺讓工部將熱氣球樣品帶入皇宮。
當他開完早朝,來到午門後的大廣場時,看見有二十個宦官,咬緊牙關的正在用力拉扯著繩索。
如果鬆手的話,熱氣球就會升空。
顯而易見,趙澤坤成功了。
“陛下!”正站在熱氣球底部的藤籃裡麵的趙澤坤,開心的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