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千金難買我願意。
女款吊帶背心十分單薄,卻要賣到5兩一件。
其實這個價格並不高,隻是相對於天衣閣來說,確實很貴。
研發成本會隨著出貨量而逐漸稀釋,到後麵的利潤十分可觀。
九月財報,顯示八月天衣閣的營收超過了300萬兩,在傳統紡織業中,銷量慘淡的夏季,居然出現了逆跌趨勢。
光是吊帶背心一款產品,就賣出去200多萬兩,不得不讓人感歎,女人的錢就是好賺。
截止十月十五日,全國五十府的天市坊,總營收達到了一千三百六十二萬兩。
如果將員工薪資、各類成本、官吏分紅都減去的話,朝廷的淨利潤突破五百萬兩。
五百萬兩啊,頂得上之前兩年半的常規稅收。
想不到,短短的八個月,就已經將戶部的早期投資全部賺了回來!
相信再過兩三個月,朱祁鈺之前自掏腰包的二百萬兩成本用來預支工資和分紅),如數收回。
而這番驚人的商業成就,僅僅是“天市坊”隻開了三閣的前提下,而且目前天寶閣為了快速融資,在做虧本買賣。
朱祁鈺之所以要下海經商,一是為了打擊江南財團,二是為了回收天下白銀。
三個月前,他頒布政策,朝廷正式認可白銀為合法的貨幣。
也許有人會質疑,明初白銀儲量有那麼多嗎?真的具備充當貨幣的資格?
你先彆急,容我慢慢道來,為何朱祁鈺會頒布這項法令。
明初的白銀儲量確實不多,相比於明後期。
根據《明實錄》的零星記錄,銀礦產量有限,例如雲南沐王府的銀礦,年產量隻有數萬兩白銀。
先前因為朱祁鎮同時發動兩場大型戰爭,三征麓川和北伐瓦剌,於是朝廷加緊銀礦開采,以填補軍費缺資的巨大漏洞。
然而,杯水車薪。
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留下的豐厚遺產,正在被瓦剌留學生一點點榨乾。
為了滿足戰備需要,在正統年間,明朝多次從瓦剌進口戰馬,讓大量白銀流至海外。
留給朱祁鈺的,隻有滿目瘡痍的爛攤子。
由於開采銀礦的工藝有限,於是朱祁鈺想到另一個辦法。
開辦朝廷官營商鋪,從那群富人的手裡,光明正大的將白銀全都搶回來!
這是朱祁鈺登基後立下的一項重要國策。
據後世曆史學者研究,明初白銀存量約1.52億兩,包括民間窖藏和官方庫存。
除了“回籠天下白銀”,朱祁鈺還偷偷下令,要求暫緩銀礦開采。
當新規頒布,白銀正式成為合法貨幣,民間百姓就會漸漸習慣白銀交易,而銅錢呢?因為不方便攜帶的現實因素,會逐漸被市場淘汰。
與此同時,朝廷利用天寶閣趁機大肆回收銅錢。
如今,天寶閣在民間的經濟信譽開始增長,就連朝廷進貨都用的“新幣”,而不是白銀。
可是,目前天下白銀存量隻有11.5億兩,天衣閣和天書閣這兩大吸金機器的存在,是不是就會造成一種結果?
流落在民間白銀一點點被耗儘,到後麵,不夠用了?
如果在這時候,朝廷再順勢推廣新幣,是不是一切都順理成章了?
天寶閣確實可以用新幣兌換白銀,但根本原因是,新幣的麵額價值太大,足足一百萬兩。
如果朝廷推出麵額小的新幣呢?
換作是你,會選擇需要裁量的白銀還是便捷攜帶的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