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盛思齊,其他人也注意到這個細節了。
本來,剛進門的時候,雅間還是一片昏暗,突然“啪”的一聲,驟然亮起。
“這光,居然還帶著其他顏色?”
“這是玻璃。”雅間的大堂經理,名叫林菁菁,她負責接待眾人。
“玻璃?不是琉璃嗎?”有人發出質疑。
盛思齊卻搖搖頭說:“非也,琉璃並沒有這般通透。”
琉璃,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唐朝,到了元朝,琉璃生產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在富人階級中廣為流傳。
“各位賓客,你們也可以將其視為,玻璃,是工藝改善過的琉璃。”
現代玻璃的製作,需要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爐內溫度達到14001600°。
隨著煉鋼技藝的進步,玻璃的問世就順理成章了。
玻璃的配方很簡單,即:70的沙子+15的石灰石+10的純堿+5的石英砂、白雲石,如果要製造出其他顏色的玻璃,可以添加另外的有色礦物質。
沙子成分大多為矽,是製造玻璃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的作用是降低玻璃的熔點,提高穩定性。
純堿是助溶劑,能夠有效降低熔融溫度,讓玻璃更容易成型。
製作方法很簡單。
將這些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勻,丟入大熔爐中,要達到1400°以上,才能讓各種材料能夠充分融合到一起。
宛如蜂蜜的玻璃原液倒入模具中,待到冷卻過後,就能製造出各種形狀和規格的玻璃製品。
那麼,超薄玻璃又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關鍵元素便是錫,將玻璃原液倒入錫槽中,熔點較低的錫本該融化,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恰恰相反,錫和玻璃原液的潤濕性良好,融合後形成一個均勻的薄膜,錫的平滑表麵,讓玻璃更好的成型。
這種煉製工藝,又叫做“浮法玻璃製作工藝”。
工部一切理論都是朱祁鈺提出來的,他們隻是按部就班的實驗生產。
當所有前提條件都滿足後,玻璃便順理成章的問世。
......
盛思齊抬頭仰望,隻見天花板正中央,一座華麗的水晶吊燈,正在閃爍著柔美的光芒。
光線穿透層層疊疊的水晶,在牆壁與穹頂投下夢幻般的虹暈,仿佛整個空間被籠罩在一片流動的極光之中。燈影交織,流光溢彩,如星河傾瀉。
每一個水晶都有著不同的顏色,映襯出五彩斑斕。
給這群古人,一個小小的震撼。
如果說,天衣閣銷售棉衣的外廳,裝修處處透露著淡雅的古典美學。
絲綢展廳金碧輝煌,如同身處皇宮之內。
那這裡......
盛思齊等人欲言又止,他們忽然想象不出,該用什麼詞彙來形容。
心中隻有一個念頭:“美,真的美輪美奐。”
“不是,我好奇的不是玻璃,而是,你們的燈光?”
“回客賓,這是電燈。”
“電,燈?”
“是的,一種不用柴火煤炭就能發亮的,燈。”
盛思齊心中大駭,他突然懂了。
原來天衣閣,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看似在推廣十萬兩一套的頂奢時裝,實際上,朝廷在炫耀,他們的科技成果呢!
就是故意製造一個噱頭,吸引你們這群士紳入場參觀。
其實,朱祁鈺之所以這麼做,他還有其他目的,看到後麵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