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
刹車聲響起,電動車緩緩停了下來。
林菁菁優雅的打開車門,一隻手撐在前蓋,雪白的大長腿,在交叉鏤空裙裡,毫無顧忌的露了出來。
“諸位貴賓,要不要上車試試?”
“我去!”盛思齊是第一個站出來的。
“請。”林菁菁微笑的幫他拉開車門,接著自己坐到副駕駛。
盛思齊坐在主駕駛,看著陌生的環境,有點不知所措,他不知道,應該如何啟動。
“先按一下這裡,然後,往左後方撥動拉杆。”
“哦哦哦。”他就像一個小學生,非常認真的聽講。
“這是方向盤,用來控製方向的,您右腳處,是刹車。”
“還有,這個撥杆,是用來打開前照燈。”
盛思齊很快就上手,但是,同時他有一個疑惑。
“呃,我們後麵,為何會有三人?”
“貴賓,待你買回去之後,他們可以換作您的仆人。”
林菁菁笑道:“他們的作用是,發電。通過腳蹬,人力運轉發動機。”
“隻有在通電的情況下,才能驅動車輛。”
“哦,原來如此。”盛思齊恍然大悟,眼裡突然冒起精光。
......
其實,這輛電動車,準確來說,不能算純電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電力驅動的方式,隻占了30,剩餘70,全是靠後麵那三個壯漢腳蹬。
本質上,他媽的就是一輛腳蹬四輪車。
隻是,朱祁鈺做了個障眼法。
電動機的原理,相當於發電機的反推理,即是利用定子轉圈製造磁場,然後帶動轉子線圈旋轉。
在磁場轉動時,定子內的金屬棒會主動切割磁感線,產生感應電流,讓轉子收到洛倫茲力,從而產生一個扭矩。
簡單理解,就是製造出一個旋轉磁場,去帶動轉子。
但是,人力發電產生的功率,導致轉速不高,是很難帶動一輛載重五人,並且自身重量不輕的車輛,這不現實。
所以朱祁鈺提議,加入慣性軸承,可以讓後麵的仆人蹬得輕鬆點。
可是,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呀,那怎麼辦?
這時候會有人說,可以添加一台蒸汽機來發電呀,蒸汽機的動力足夠強勁。
沒錯,這就是增程汽車的工作原理。
事實上,工部已經研發出增程車,隻不過沒有技術下放,而是運用在軍事上。
這時候又有人會說了,我焯,你這掛開得太誇張了吧?尼瑪電車都整出來了?
解釋一下,電車主要由電機驅動,而電動機的結構非常簡單,核心部件隻有:定子固定線圈)、轉子旋轉磁體或線圈)、軸承、外殼。
運動方式也隻需要轉子旋轉,無往複運動部件。
無論是直流電機電刷+換向器,部分無刷電機甚至更簡單),還是交流電機無電刷,僅需定子繞組和永磁體感應轉子),都會比內燃機複雜的配氣機構、燃油係統或燃燒控製要簡單許多,零件數量可能隻有內燃機的110,製造和裝配難度大幅降低。
電動車也因為結構簡單,在現代,新能源車經常被人拿來嘲諷,認為沒有多大技術含量,說什麼“內燃機永不為奴”之類的話。
事實上,研究電動機,確實遠比內燃機要簡單許多,相關原理也不複雜。
這就有人會疑惑了,你吹的電動車那麼好,為何上百年都沒有發展,直到21世紀才開始普及?
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當時西方的電池儲能能力差,電力基礎設施幾乎不存在。
另外,糾正一下,隻有華夏普及電動車,銷量差不多達到50,但世界的另一端,還在守著內燃機不放。
是外國人不想研究嗎?不不不,那是因為相關專利大都被我們搶占先機。
本來想打著“環保”名號忽悠的,結果真讓你們搞出來了?
......
朱祁鈺想的是,既然電池技術難度高,短時間內難以突破,那我乾脆不加裝電池了,直接蒸汽發電機+電機的組合,現發現用,你說行不行?
如今工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發電機輸出功率≥電動機輸入功率實時匹配)。
我都從現代留學回來了,哪個技術好用,哪個技術簡單,難道不能有自己的判斷力嗎?
為什麼非得要按照西方走過的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呢?
朱祁鈺的計劃就是,蒸汽機的技術,目前必須牢牢掌控在朝廷手裡。
但是電呢?沒關係,公布出去,讓民間人才去研發。
之所以推出頂奢時裝,就是吸引大明最有錢的這批人,讓他們親自感受科技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
也許有些人看看爽就完事了,不會想著投資研發。
萬一,有呢?
哪怕隻有一個人,對於整個大明的科技進步,都是利好的。
......
喜歡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請大家收藏:()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