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閣的節目主要包含:戲劇+樂舞+選秀。
戲劇,話本優先從天書閣暢銷的小說集改編,采用“孵化創意+內容生產+ip開發+資本投入”的運營模式。
這些通俗小說有粉絲群體,隻要票價合理,內容還原,演技高質,大概率能轉化成忠實觀眾。
演員就從教坊司的樂戶中挑選,進行係統性的嚴格培訓。
而樂舞方麵呢,朱祁鈺有想過,將後世的抄過來,但他實在沒有那個藝術細胞,編曲編舞什麼的一概不通。
至於選秀,對於明朝百姓來說,是一種十分新奇的娛樂活動。
以前,缺乏互動,隻能一味的叫好,並不能帶來更多的參與感。
現在不一樣了,居然增加投票環節,觀眾們可以決定選手的去留。
這種感覺,怎麼說呢,就很爽。
當然,投票是付費的,沒關係,都是小錢,主要是情緒價值到位了。
在明宣宗大範圍掃黃之後,青樓文化遭受重創。
不能狹隘的認為,青樓文化是糟粕,完全沒有進步意義。
首先,能創稅收,助力城市化建設,推動經濟發展。
其次,是藝術創作的溫床,有多少膾炙人口的名詩佳作,誕生在紅鸞床上,比如說那個北宋柳永。
最後,部分名妓通過才藝突破階層限製如柳如是、李香君)。
但是,如果過度扶持青樓文化,又會誕生出一係列社會問題。
最典型的,便是人口販賣、逼良為娼等問題頻發。
因此,朱祁鈺讓刑部重新規範《大明律》,明確要求,以上兩條一經核查,主事者將沒收家產,處以極刑。
一味的抑製青樓文化,實際上並不能真正緩解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
所以,朱祁鈺創辦“天市坊”,以及開設一係列官營工廠,給民間女子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
如今,開設“天音閣”,鼓勵那群社會地位底下的女子從良,讓更多人欣賞到她們除了身體以外的閃光點。
明朝的社會風氣太奇怪了。
唐朝,女伎以才華吸引裙下賓,大多數才子都有著道德底線。
隨著時間推移,到了明朝,不跟你玩花花腸子,反倒是淪落成先驗身,再驗資。
朱祁鈺要做的,就是將這種畸形的文化,恢複到唐初的標準。
如果你說完全根除,這是不現實的。
“憑什麼你皇帝可以三宮六院,我卻不能叫坤?”
象征性杜絕一下就行了,不要逼得太狠。
社會上魚龍混雜,偏偏就是有一群自甘墮落的女子,你能有什麼辦法?
不管她們是生活所迫,還是興趣愛好,反正就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
天音閣提供一個舞台,讓民間俊男靚女充分展示自己。
如果有幸被土豪看中,交了“違約費“將其贖身娶回去,朝廷自然是樂於接受的。
當然,你也不能說,她們出道全是為了賣,肯定要懷揣自己的理想。
怎麼做,全憑個人意願,隻能尊重。
起碼朝廷給予她們一次突破階級牢籠的機會,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了。
總而言之,不能砸了天音閣的招牌。
你也不能針對“違約費”,就說朝廷也在乾著販賣人口的齷齪事,典型的立牌坊。
那我問你,培訓要錢吧?捧紅要錢吧?運營要錢吧?
如果讓朝廷做虧本買賣,不是在道德綁架嗎?
至少,天音閣不會強迫藝人,光這一點,就比外麵的老鴇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