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雙手攥緊,他意識到自己的懦弱,連忙道歉。
瓦剌大軍,再次發起第二波衝鋒。
距離鋼絲百米之外,戰士們下馬,小心翼翼的跨過鋼絲。
鋼絲布置的高度很刁鑽,人能過去,馬是過不去的,因此,他們隻能步行。
瓦剌士兵左顧右盼,沒有發現一個明軍,小心謹慎的緩慢靠近。
然而,下一刻。
有一名士兵的腳仿佛踩到一塊硬硬的東西,沒有多想,直接抬腳。
隻聽得一聲金屬摩擦聲,隨後。
砰——
原地炸成血霧!
地雷爆炸後四散的鐵片,混在土花之中,又讓周圍的士兵受了傷。
“???”
這邊發生的意外,讓其他士兵下意識停住了腳步,不敢再往前。
古代是有地雷的,最先出現於南宋時期。
當時宋軍與金軍對戰時,提前將火藥埋設於地下,再通過引線引爆,在《武經總要》中有描述。
到了明朝,真正意義上的地雷,已經出現,名叫“炸炮”。
【《火龍經》記載:“炸炮,製以生鐵鑄。空腹,入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於內。外長線穿火槽。”】
觸發方法類似於現代地雷的踏發式,一直沿用到清朝。
話說清朝也挺牛逼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麵對強大的英軍節節敗退,萬念俱灰時找到了一本古書,就是明末著作《天工開物》,裡麵記載了很多火器製造的內容。
然後,有了參考書的清軍,搞了三個月水雷,愣是沒造出來。
由於清軍的火器數量嚴重不足,甚至還把元朝時期的大炮搬來用。
......
地雷的研發,對於工部來說,絲毫沒有任何難度。
因為《火龍經》成書於1412年,說明技術已經成熟,隻是稍微完善一下觸發方式,再裝填更多的顆粒火藥,使其威力更大。
那麼,瓦剌吃過地雷的虧嗎?
很有可能,沒吃過。
地雷通常需要埋在城外不遠處,據史料記載,瓦剌是用騎兵破開明朝城池的。
後世人想破腦袋都想不明白,騎兵究竟該如何攻城?
經過查閱才知道,哦,原來攻破的都是類似於土木堡那種小堡壘,而非高聳的城池。
明中期的明軍實力,說實話並不弱,千萬不要受“土木堡之變”影響了。
那是朱祁鎮又菜又愛玩。
經過短暫的停頓後,在也先的死命令之下,戰士們重新啟程。
隻是,越往前麵走,觸發的地雷越多。
時不時響起的爆炸聲,不斷衝擊著戰士們脆弱的神經。
眼看著戰友們一個個化作血霧,有人的心理防線,崩塌了。
“不,不!我不要打仗,我想回家!”
其中一名戰士“哇”的哭出聲,他立即調頭回去。
結果沒走幾步,哭聲戛然而止。
因為,他不小心觸發了地雷,被炸成血霧。
......
喜歡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請大家收藏:()土木堡之變後,我發動奪門之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