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市坊”已經成立八年之久,在合理經營下,一年比一年賺錢。
每一年,都給朝廷奉獻巨量財富。
到了景泰十年,國庫已經存量價值三億兩白銀的新幣。
哪怕是紙幣,差點塞滿,放都放不下。
這麼多錢,如果一直放著,就無法體現應有的價值。
於是,朱祁鈺從景泰六年起,在全國各地興建鐵路、鋼筋水泥道路。
水泥的出現,嚴格來說,不是朱祁鈺教的,而是合金部一名工匠偶然發現的。
那名工匠本來是煉丹的道士,加入合金部後,在完成提煉“鈣”和“矽”的作業時,沒有按照書本上教導,而是全憑自己的經驗。
他先將石灰石放進高溫熔爐中燒製幾個小時,變成生石灰,他將其搗碎成顆粒狀,在裡麵加入一點點水混合,隨後攪拌均勻,靜置。
在這段時間裡,生石灰和水產生熟化反應,溫度高達190c。
接下來,得到一桶半生半熟的石灰粉,因為水放得少,隻有一半生石灰反應成熟石灰。
另外要用到的材料,就是黏土和黃土。
古代的青磚,用的就是黏土燒製。
將半生半熟的石灰粉,與燒製好的黏土和黃土混合在一起,再加入少量水攪拌均勻,這樣就做出來水泥1.0版本。
至於水泥2.0版本,也很簡單,將黏土換成火山灰即可。
朱祁鈺得知水泥的意外出現,他十分高興,大力嘉賞那名工匠,並且投資建立水泥廠。
......
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都到了景泰六年了,蒸汽機技術也沒有必要藏著掖著了。
由於修水泥路需要用到大量燒製好的黏土,於是又帶動了瓷業的發展。
修路最大的積極意義,就是提供大量工作崗位,讓民眾參加勞動賺取工資。
儘管朝廷在貼錢修路,但是從長遠看,既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又能改善民生,一舉兩得。
當朝廷有錢後,人民的福利也會水漲船高。
比如說災情補貼、高溫補貼、嚴寒補貼、農業補貼、養老補貼、養兒補貼、生育補貼等等,從景泰三年就已經開始實施。
從此,種田不再是一件虧本的工作。
短短幾年,景泰年間的人口,就從8000萬增長到9000萬,人口增長率遠超常規水平的10‰年。
大明百姓的人均年收入,從之前的100錢,快速增長到800錢。
人民收入提高,朝廷就得多印錢才能滿足市場需求,物價也水漲船高,通貨膨脹是不可避免的。
朱祁鈺不得不下令,讓戶部統一高價收購百姓賣出的民生必需品,比如說糧食,再以低廉的價格放入市場。
即便每一年朝廷都在花錢,國庫存款依舊剩餘很多。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朱祁鈺就有了個念頭,不如去發動戰爭吧,沒有比這更燒錢了。
以明軍現在的軍事裝備水平,基本是誰都打不過。
首先,大明的礦產資源有限,迫切需要補充,掠奪是獲取資源最快的手段。
其次,階級矛盾依舊存在,經濟危機近在眼前,需要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最後,通過不斷的攻城掠地,能夠強化民族自信心,凝聚民心,增強內部團結。
為什麼會自稱漢人?是因為漢朝強大,那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成為了民族精神符號。
雖然一直賺錢一直爽,但是,沒有一個皇帝能拒絕開疆辟土的誘惑吧?
於是,在一切條件滿足後,朱祁鈺開始了他的擴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