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父,後來我們回去廢墟之中搜查,並無發現任何活口。”
“轟炸過後,派遣分隊入村抓捕漏網之魚。”
“明軍接管了倭國的銀山,讓當地土著挖礦。”
朱祁鈺點點頭,他沒有說話,而是手指輕敲著桌麵。
許久之後。
“你做得不錯,朕大大有賞!”
“謝君父!”
景泰年間的倭國總人口,大概是800萬人左右。
經過兩年半的殺戮,倭寇應該所存無幾,隻留下一批仍有勞工價值的奴隸。
冷兵器時代,如果你想殺光這麼多人,或許要砍好幾年。
但是有了強大的火器,隻需要兩年半。
在高科技武器麵前,人命如草芥。
放在現代,這是駭人聽聞的屠戮,不過現在是古代,不存在那麼多倫理道德。
京觀,聽說過嗎?
現代,誰要是做了這種行為就是惡魔,但在古代,你就是民族英雄!
......
朱祁鈺想著,如今周邊小國已經被儘數滅亡,是不是該向外擴張了?
朝廷有錢,不再像當年,朱祁鎮發動四征麓川就差點拖垮了大明朝。
“對了,說起麓川,是不是該向他們算一算舊賬了。”
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武器遙遙領先,可是兵力不足。
自他登基以來,隻有一次大範圍征兵,如果加上舊有編製,連四十萬大軍都不夠。
顯然,這種數量是無法滿足朱祁鈺的擴張夢想的。
除了人數不足,還有兵器不足的嚴峻問題。
經過十三年的生產,現在明軍才剛好普及新式武器。
哪怕兵仗局和軍器局的工匠們踩冒煙了,產能始終有限。
可是兵工廠不能再建了,浪費成本不說,後續的處理也是一大難題。
無奈之下,朱祁鈺隻好命令天兵閣暫緩交易,把生產線騰出來,全力以赴製造彈藥。
天兵閣的工廠,是獨立出來的。
“四征麓川?那下一個目標,就是西南部吧。”
皇兄,你沒有實現的夢想,就讓我來幫你實現吧。
......
明軍最後一次征討簏川,發生在正統十三年。
嚴格意義來說,並沒有徹底征服。
反叛頭目思任失蹤之後,部落擁護其子思祿為王,再次將孟養等地占領。
也就是說,朱祁鎮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其實什麼都沒有撈到。
在最後一次征討簏川,兵部尚書王驥等人考慮到,明軍連年征戰平息叛亂,卻始終無法徹底消滅簏川軍,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於是,王驥上奏朱祁鎮,希望皇帝能撤兵回京。
朱祁鎮也許是看到空空如也的國庫,他不得不接受這個意見。
後來,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朝國力迎來較大衰弱。
周邊的藩國開始離經叛道,規定的每年朝貢,得過且過,以各種理由推脫。
這就是羈縻政策的弊端了,當宗主國的實力下滑的時候,給予充分自治的藩國,就會表麵一套背地一套。
他們選擇依附大明,要麼是無奈之舉,要麼是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