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健禦苑”,建設在京師外城的“天市坊”。
京師的“天市坊”,是全國占地麵積最大的,如今已經擴建到80平方公裡,比原來整個京城的麵積還要大。
真實曆史上的大明京城,洪武年間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周長約20公裡,內城北城)占地麵積約3537平方公裡含城牆範圍)。
外城,嘉靖年間為防禦蒙古擴建,周長約14公裡,占地麵積約2528平方公裡。
內城+外城合計約6065平方公裡含城牆、街道、民居、官署等)。
可是現在,自從朱祁鈺當上皇帝之後,一切都變了!
毫不誇張的說,部分省的治所城池,都達不到京師“天市坊”這種規模。
一個商圈竟然比你家的省會城市還要龐大,你能想像,對於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是何等的震撼嗎?
大明京師的外城占地麵積都這樣恐怖如斯了,內城自然也不能落後。
內外城的擴建,幾乎是同步進行的。
唯一不同的是,為了避免破壞紫禁城的“相對製高”,以及風水格局。
太宗文皇帝遷都時,將紫禁城位置南移,依托人工堆築的“萬歲山”今景山)作為屏障,形成“背山麵水”格局。
紫禁城北靠萬歲山,南對金水河,符合“負陰抱陽”理念。
而萬歲山鎮壓元朝“龍脈”元代宮殿遺址),象征明朝克勝前朝。
所以,內城是向東西兩側擴建的,往寬了做。
當然,紫禁城的基建肯定也不能落後。
朱祁鈺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非化工科技研究所,全都搬遷到紫禁城內,方便朱祁鈺日常檢查研發成果。
......
大明京師的內城與外城,兩個區域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
內城依舊是古色古香,而外城,卻是現代建築。
如果你剛從內城出來,踏入外城的“天市坊”,會有一種明顯的時代割裂感。
景泰元年開始建設的“天市坊”,因為鋼筋水泥還沒出現,所以初版建築是古典風格。
在景泰十年時,朱祁鈺大手一揮,要求全部推倒重建!
沒辦法,朝廷太有錢了,得想個辦法花出去。
於是,重建“天市坊”的城市規劃,開始布局。
如此一來,既能為民間提供大量工作崗位,又可以再次刺激經濟,一舉兩得。
朱祁鈺親自設計每一閣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現代科技風,又融合了商品屬性。
比如說“天市坊”常年霸榜銷冠的天衣閣,從高處俯視,就像一件馬麵裙。
【圖片尺寸有限,北麵白色建築實際上有很多棟】
馬麵裙主體建築是展廳,售賣平價衣物,北麵兩側建築則是奢侈品商店,包括早些年推出的絲綢成衣,還有朱見潡提出來的挎包、鞋履等衣著款式。
鳥瞰天棋閣建築群,就像一個圍棋棋盤,黑白棋子擺放成“漢”字,就是一棟棟圓形建築,均為棋牌室。
朱祁鈺隻設計了京師“天市坊”的草稿圖,至於五十府,則是通過全國征稿的方式,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