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蠢貨!”布盧勒·洛迪抓起鞭子,用力鞭笞著手下。
手下捂頭哀嚎,說道:“王,不一定是我們的人啊。”
布盧勒·洛迪的手頓在半空。
對方說得有理,如今的德裡蘇丹國,內憂外患。
地方貴族強勢崛起,他們漸漸不受管控。
已經不能算陽奉陰違了,而是直接連你這個國王的話都不聽。
地方貴族不納稅,這還不止,他們甚至跟朝廷搶錢。
本應該如數上繳的農商稅,結果被那群貴族半路搶劫。
毫不誇張的說,每年能收上來的稅,能有十分之一都不錯了。
布盧勒·洛迪這個國王,做得是相當委屈。
無奈之下,為了維持朝廷的正常運轉,以及王室的日常生活開銷,隻能讓軍隊落草為寇,當一個卑劣的海盜。
首批大明海商的到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的經濟困難。
不知為何,這群漢人每到一個地方做生意,首要之事就是與當地政府打好關係。
簡而言之,他們隻認官方。
所以,大明海商更樂意跟德裡宮廷做生意,而不是那群地方貴族。
那麼地方貴族,能眼睜睜看著德裡宮廷賺大錢,自己一毛都撈不到嗎?
其實,他們也是有利可圖的。
因為,跟德裡宮廷做生意的商人,大部分都是家底殷厚的世族,比如說鬆江徐氏、鬆江顧氏此類。
大家族的貨量很大,一般的地方貴族都吃不下,他們不放心。
反觀散商,就是由普通民眾抱團取暖組成的出海民間組織,他們更願意與地方貴族做生意。
儘管價格不是很理想,勝在出手快,賣完之後能馬上回國,再拉一批貨過來。
......
當德裡宮廷和地方貴族兩大勢力,都同時乾起了買賣,會有什麼後果?
你想啊,從大明進口而來的商品,放在國外那是奢侈品。
既然是奢侈品,價格肯定偏高,國內主要消費人群是貴族,或者說,隻有他們才能買得起用得起。
可是現在,那群貴族能夠自己從大明海商那裡,沒有中間商,以更低廉的價格買到貨物。
那德裡宮廷的貨,能賣給誰?
雙方隻能卷價格,甚至一度低價甩賣,隻為了收回成本,越卷越傷。
後來,兩邊都覺得這樣內卷是行不通的,隻能尋找彆的出路。
德裡宮廷利用自身優勢,將大量積壓的明朝貨物,運到彆處售賣。
地方貴族同樣照葫蘆畫瓢,他們也拉貨出口。
他們最大的客戶,就是奧斯曼帝國。
由於奧斯曼帝國距離明朝甚遠,而德裡蘇丹國更近。
相比之下,德裡蘇丹國貨源提供穩定的優勢就出來了。
後來,大明海商也意識到這個問題。